2月上旬,一家机构发布消息:目前,全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其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达3000家,但许多农产品电商都在亏本运营。记者了解到,我省也有不少农产品电商平台开张时比较热闹,不久后就因流量太少而默默无闻;不少农民开网店卖农产品,但没接到过一张订单。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省农委所属的农展馆及各设区市不定期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几乎每场都顾客爆满,产品供不应求。
省农委宣教中心刘洋介绍,2014年至今年2月,省农委在省农展中心举办近40场省内农产品展销会,每次往往仅半天时间,很多农产品就被抢购一空,只得紧急补货。
农产品展销会为什么场场火爆?据介绍,农产品跟工业产品不一样,消费者购买时偏向于看到实物后再买。而电商平台卖农产品,展示的仅仅是图片,消费者对商品的信赖度就低了很多,但亲眼看到实物后,对产品的认知就全面、真切多了。
“政府办的农产品展销会,本身也有品牌效应。”刘洋说,省农展中心举办的历次展销会,场地是免费提供,参展的农产品都由各地农业部门遴选,质量都是过关的,容易赢得消费者信赖。当然,展销会不能天天办,农产品电商的优势是一年四季都对消费者开放,因此二者可互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参加展销会,让消费者现场了解产品品质、认识品牌,可积累口碑。在展销会上卖产品,毕竟数量有限,不是办展的主要目的,让尽量多的消费者了解产品、成为长期顾客才是更重要的。
泗洪县青阳镇家庭农场主江曾进参加了2月2日的全省农产品展销会。他说,这次参展,不仅卖出很多软籽石榴等农产品,而且学到不少包装和营销的经验。“我在石榴地里套种的赤小豆和花生,销售时都没包装,可苏南的农产品都有精美的包装。有没有包装,同样的产品价格不一样。”他介绍说,很多合作社卖的蔬菜都是真空包装,保质期长,一看就上档次。“好马配好鞍,以后我也要在包装上下功夫。”
展销会为参展农民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据介绍,几年前开始办展会时,不少合作社带来的都是“裸产品”,山芋堆在地上、水产铺在柜面上,像农贸市场一样。现在绝大多数参展农民都有了包装意识。像大米,品质不错,可以前都是编织袋散装的,每500克也就能卖2元多,现在用真空包装,包装费才几分钱,但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每500克能卖五六元,身价倍增。
更重要的是,参展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能在展销会上结识更多的经销商和采购商。金湖县三阿之南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霞说,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年产草鸡3万羽、草鸡蛋15万公斤,早几年经常找不到销售渠道,大量鸡蛋积压,最多一次倒掉的草鸡蛋多达2000公斤!参加几次展会后,合作社有了遍布全省的10名经销商,目前草鸡蛋都是当天就运往各地,再也没有积压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宜兴市一家生产乌米的合作社参加展会时遇到一个大客户,一次就订购5万公斤乌米;扬州市一家生产小麦胚芽的合作社参加几次展会后,除了锁定一批普通消费者外,电商平台上的销售量也非常可观。
“这几十场展销会办下来,我们感觉展销并没有过时。有了展销会的配合,网上销售更容易成功。”有关人士对此深有体会。
位于高邮市甘垛镇的汇金杂粮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健介绍,他们30多个杂粮品种在几大电商平台都有店铺,且销量不错,但合作社同时也进军超市,还有自营的实体店铺。为什么要多头并进?毕业于淮阴工学院的王健说,开网店基本没门槛,关键是如何黏住消费者。如果网店不在第三方电商平台打广告,几乎不会有消费者发现店铺;打了广告后,电商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精确引流,只让店主赚到一点点,不打广告立马就引不来流量。“与其大把砸广告费,不如在实体市场让消费者记住我们的产品,成本还少得多。”他介绍,现在合作社网上销量,主要来自展销会或超市“黏”住的消费者,且销量逐月稳步增长。
即便拥有一家苹果日销售量达几千箱的网店,丰县苏农果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戴维哲每逢展会都参加。“让顾客亲眼见到苹果个头有多大,亲口尝一尝有多甜,再告诉他们网上有的卖,这些顾客立马就成为网店顾客了。”他认为,农民开网店办平台,肯定是外行,得让专业的人来做这事。他们合作社聘请上海专业团队运营网店,网店销量排全国同行业第二,销路完全不用愁。(朱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