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对于邳州市高新区四王村村民吴建伟而言,意味着他的糖球生意从当初的肩扛糖球伞、提篮小卖,到山楂生意线上线下物流通三省……糖葫芦产业的做大做强,也让他家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像吴建伟这样靠制作销售糖葫芦发家致富的还有很多,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劳双手、灵活头脑、辛勤付出,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过上了甜蜜幸福日子。
在高新区四王村,吴建伟带着卫生口罩、手套,专心致志地穿着糖球串。山楂的、圣女果的、山药豆的、香蕉的……一串串红彤彤、亮晶晶的糖球串透着果香,让人垂涎欲滴。吴建伟说,早期是挎着竹篮出去卖冰糖葫芦,一篮子能放400串。现在这种竹篮子很少见了,成了我们家艰苦奋斗的“传家宝”了。
四十年前,改革春风吹响了农民发家致富的号角,但受条件限制,90%以上家庭出行靠脚丈量大地。吴建伟一家虽然有祖传的做糖球手艺,也只能肩扛糖球把、臂挎竹篮子,步行去周边村镇赶四集卖冰糖葫芦。那时,吴建伟每天扛着几十斤重的糖葫芦把子走街串巷,每天步行十多公里,还得“糖球,买糖球喽”不停地叫卖,喊得口干舌燥,一天最多可以卖10来块钱,那在当时也算不错了,这样的时间持续了十多年。
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吴建伟一家靠卖糖球,手里有了一点余钱,便添置了一辆凤凰牌二八大杠自行车。老吴家的冰糖葫芦生意也由周边村镇扩展到四五十里外的铁富、土山,新沂王楼、窑湾,山东郯城花园、归昌等乡镇集市,收入也翻了几番,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吴建伟回忆说:“一篮子装三四百串,放在自行车上,找绳一捆就带出去卖了,骑自行车虽然能省点力气,但是也带不了多少货,不过一天卖几十块钱还是很有把握的,比当时工厂里工人工资都高。”现在这辆自行车虽然不骑了,但每隔一段时间,吴建伟都会推出来擦拭一番,回味那段艰苦创业的岁月。
随着经济条件改善,交通工具更加便捷先进,到2005年,摩托车、机动三轮车开进了农家小院。轻便的小型交通工具不仅动力足、装货多,而且老小咸宜人人都会使用,四王村的冰糖葫芦生意迎来了第一次爆发式增长,老吴一家人也彻底告别了靠人力出行卖冰糖葫芦。村民们用自己的机动三轮车做糖球生意,“冰糖葫芦第一村”的美誉传入千家万户,家庭收入也突飞猛进。随着交通工具的升级,冰糖葫芦卖得更远了,范围更大了,卖货更多了,一天能收入几百块钱。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四王村的冰糖葫芦不仅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扬名大卖,四王村还依托本地山楂市场、经营能人,让红彤彤的山楂成批量走出邳州,北上济南,南下杭州,挺进上海等大城市、大市场,“四王山楂”品牌叫响大江南北。手头富足的吴建伟买了一辆厢式冷藏货车、一辆东风斯太尔大型运输车,以村里的山楂市场为基地,山楂生意实现“买全国、卖全国”。吴建伟自豪地说:“现在糖葫芦都用大车往外送了,不仅省内卖,浙江宁波、温州,山东济南、青岛、东营,都有我们的销售网络,一年可以赚个几十万元。我们也从走村串户的个体经营户,变成了小老板,赚的钱多了,生活更好了。”
据统计,去年,四王村村民仅山楂生意收入就高达5700多万元,平均每人年收入15万元以上。山楂生意不仅提高了吴建伟一家的生活质量,也让四王村成为徐州乃至全省推进乡村振兴的样板村,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考察者。老吴不仅在上海给儿子买了房,而且在四王村老家也盖起来两层六百多平方米的别墅式住宅。现在,老吴一边在村内的山楂市场向外地发货,一边和老伴含饴弄孙,生活幸福而满足。吴建伟满足地说:“改革开放之初,咱是扛糖球把子靠两条腿走街串巷,然后从自行车一步步升级为机动三轮,现在用大货车对外搞批发,并通过网络销售山楂制品。现在的年轻人做山楂生意,比我们干得好,山楂产业改善了我们生活,多亏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