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黑土地上的AI施肥大模型精准调控养分,到浙江植物工厂里的数字系统管控草莓生长,再到非洲农户用多语言AI工具查询种植技巧……数字技术正悄然打破农业“靠天吃饭”的千年惯性。
今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一场论坛受到关注:这是峰会举办12年来首次聚焦智慧农业,以“AI时代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为主题,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政府机构、高校、企业等代表齐聚,用全球实践经验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农业更智慧,让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农业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产业,此刻正站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口。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带来的种植风险,小农户面临的技术鸿沟,产销衔接的效率难题,都在呼唤更智能的解决方案。这场论坛既是对全球农业痛点的回应,也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产学研用”融合的新思路。
智慧农业成全球共识与国家战略
“过去农民种地看天气,现在看数据;过去凭经验,现在靠AI。”论坛上,现场嘉宾的一句话,道出了农业的深刻变革。当前,发展智慧农业已不仅是顺应技术潮流,更成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从国际视角看,数字化是破解农业难题的核心钥匙。FAO首席信息官德扬・亚科夫列维奇指出,全球近1/3的粮食由小农户生产,而数字化能提升生产力、优化资源利用,让小农户、青年都能平等享受到技术红利。
有机构预测,全球农业AI市场增长迅猛,2030年机器人将管理40%的农业现场操作。非洲多语言AI系统、埃塞俄比亚农业咨询工具等案例,已证明技术普惠能显著提升农民收益。
从国内实践看,智慧农业的落地成果随处可见。智慧农业的水稻种植项目,通过物联网实现全程精准管控;养分专家施肥大模型,让每亩地肥料用量减少却实现增产;浙江依托“数字浙江”战略,建成一批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迎宾表示,尽管仍面临技术与应用脱节、人才短缺等挑战,但仍可通过顶层规划与核心技术攻关,全力打造智慧农业“双引领区”。
科技落地与人才培育双向发力
智慧农业的“智慧”,终究要落到田间地头、惠及农户。论坛上,企业、高校与农户的实践案例,勾勒出“技术+人才”双轮驱动的落地路径。
在技术赋能产业链方面,平台模式成为连通“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依托“农地云拼”模式,拼多多将分散的农田与分散的消费需求对接,不仅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的损耗,还能通过消费数据反向指导生产。
今年以来,拼多多“千亿扶持”计划推动“多多好特产”专项小组深入浙江舟山、湖北荆州、云南昆明等数百个农特产区,为商家定制方案:舟山海鲜通过冷链物流直达消费者餐桌,云南鲜花饼借助平台流量打开全国市场。今年上半年,平台时令水果销量同比增长51%,海鲜水产同比增长48%,此外,蔬菜、肉蛋、乳品饮料等品类亦保持高速增长。
在人才培育与技术转化方面,系列赛事成为“产学研”融合的桥梁。连续举办五届的“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今年聚焦现代设施农业,吸引全球46支团队(含17支海外团队)参赛;第三届全国科技小院大赛首创“科技兴农”“青春助农”等五大赛道,引入“院士飞行团”实地指导,247份参赛项目计划书里,既有“稻田生态种养”的实践,也有“农产品直播电商”的创新;第五届“全球农创客大赛”收到97个国家和地区的519份申请,中国团队的AI养猪方案、水质预警技术等已在多地落地。
“我们将持续对农业科技、人才与产业链进行投资。”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范洁真介绍,今年启动的“千亿扶持”计划,未来3年拟投入超1000亿元资源,其中就包括持续支持农业科研与人才培养,攻坚“技术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商业化难题。
共筑普惠可持续的数字农业生态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FAO数字农业和创新高级专家尼古拉・特伦多夫的这句话,成为论坛与会者的共识。智慧农业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国际组织协同发力的“大合唱”。
多方协作首先要破解“数字鸿沟”。亚洲开发银行主任水资源专家樊明远指出,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复制,必须立足小农户的真实需求。技术不能“高大上”却用不起,方案不能“一刀切”却不实用。
我国的实践已探索出路径:政府负责顶层设计与数字基建,企业提供市场化解决方案,高校输出科研成果,国际组织搭建合作平台。
协同发展还要兼顾“技术伦理”与“普惠性”。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机器学习训练实验室创始人马兹・加尔代齐强调,AI融入农业的核心是“信任”。农民要信得过技术,消费者要信得过安全,这就需要技术兼顾可解释性与隐私保护,方案兼顾实用性与低成本。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副代表柯世明也提到,AI是解决全球6.7亿饥饿人口问题的机遇,但同时要保障技术公平性。
智慧农业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理念的变革。从论坛的讨论到落地的实践,智慧农业的蓝图也愈发清晰:以AI和数字化为引擎,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以人才为桥梁,让青年力量扎根农业、创新农业;以协同为保障,让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共享技术红利。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