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会展信息 > 正文

4G资费全解析:钱都花到哪儿去了?

新华网北京3月19日电(记者孙云龙)中国移动力推的4G服务正在改变我国信息通信业的发展图景。工信部的研究报告认为,4G将我们带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上网流量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面对用户消费行为的变化,中国移动适时推出了4G资费套餐方案。针对当前用户对4G资费仍然存在的种种疑问,记者采访了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试图解答用户关注的问题。

疑问一:4G流量费用和整体资费是否太贵?

虽然4G网速很快,也不会产生天价流量,但流量费用和整体资费还是太贵了,有用户对记者如此表示。4G流量资费和整体资费到底贵不贵?实际上,4G资费与移动现有3G资费、国际主流运营商4G资费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优惠。

举例来说,中国移动现有的3G套餐中,88元可以使用200分钟语音通话,300M流量;同样88元的4G飞享套餐,用户可以使用的流量增长了100M,达到400M。通过比较可见,4G整体资费更为优惠。

再来看流量资费,数据显示,与中国香港、美国等地的主流4G运营商的流量资费相比,中国移动的4G流量资费更为优惠。以1G流量为例,中国移动4G流量费用为人民币70元,香港和记电信则为129港元(约合102元人民币),而美国Verizon2G流量月收费30美元,约合1G流量92元人民币。

而且,中国移动推出了4G流量多终端共享服务,对于家庭和多人共享来说,4G流量价格更加亲民。通俗讲就是一位用户办理了4G套餐,可以添加1-4个用户(或卡)分享套餐内流量,每增加一位客户,需增收10元功能费。比如,1个寝室有5个同学,如果每人都花70元办理了1G的流量套餐,那么一共需要花350元。而如果办理多卡流量共享服务,只需1个同学花180元办理5G的流量套餐,就可以让5个人一起分享5G流量了。即使外加其余4人每人10元的成本费,一共220元,相比还是便宜了130元,而且也不会浪费流量。这项服务目前已经在江苏、广东等地推出,将陆续在各地推进,这对4G用户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据ITU的报告,2012年在统计的全球161个国家当中,中国的电信资费绝对值平均在全球排名158名,位列倒数第三;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0.6,排名144左右。数据显示,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电信资费水准已经非常低。同时,中国移动市场部相关领导也指出,电信行业是规模经济,4G前期的网络建设,从接入网到传输网、核心网的建设都需要较大投入,随着用户规模扩大和产业链的成熟,中国移动还将继续适度下调4G资费。

疑问二:4G速度太快,流量会不会很快用光?

有用户对记者表示,4G网速达到100Mbps,流量岂不是很快就用光了?据记者了解,按照成熟国家通信行业的4G发展规律,在4G发展期,普通用户月均使用流量在1G-2G左右,流量消费费用在50-70元。

据中国移动方面根据用户日常移动上网行为进行的测试统计显示,假设用户使用70元1G流量套餐可以收发37500封不带附件邮件;或者查看10000条微博,编写20000条微博;或者在线听228首标准音质歌曲;或者连续观看443分钟标清视频。

当然,由于4G网速较快,用户在观看视频时可能会因为应用程序提前预加载而导致流量耗费较多,还请用户注意。据记者了解到的信息,自2013年9月起,中国移动在上海公司开启手机视频的定向流量试点,并将根据试点情况扩大试点范围和适用业务。可以预见,中国移动未来将会推出视频、游戏等大流量业务优惠包,更好为用户服务。

疑问三:开通4G服务是否会产生天价流量费?

网上曾流传“一夜不关4G,房子归中移动”的调侃,据中国移动市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部分用户对4G流量的误解源于对4G技术的不了解,有人称网速太快将导致流量费剧增,其实是没有搞清楚速度和流量的关系,4G可看作从绿皮火车到动车高铁的提速,但两地的距离并没有变,只是用户耗费时间缩短了。

据介绍,中国移动为了保护用户利益采用了“双封顶、勤提醒”双保险,避免用户产生不必要的流量费用。“双封顶”指流量、费用双封顶。具体说来,当套餐外流量费用累计达到500元时停止向用户收费,但用户还能继续使用流量;当套餐外流量累计达到15G时,系统会暂停用户的上网功能。如果用户想继续使用,可拨打10086申请恢复。

“勤提醒”指当用户的4G套餐流量使用达到50%、90%以及用完三个时点时,系统会自动下发短信提醒用户。有了“双保险”用户可以放心大胆使用4G服务了。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zixun/2014-07-09/33946.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