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张芳曼
跌,又跌,还在跌!进入2014年,钢材价格下跌态势依旧稳固。上半年,重点统计钢企的钢材销售结算价格降至3212元/吨,相当于每斤1.6元,与超市白菜价格相差无几;8月末,钢铁协会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已跌至90.63点,为2003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无论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判断,还是就钢铁业供需关系进行考量,低价微利、产能过剩、需求不旺都已成为钢铁业必须面对的常态。但如何应对,政府和企业仍在苦觅出路。
钢价为啥低?
市场需求疲软、产量居高不下,供需严重失衡
价格怎么样,关键看供需。
今年前8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去年下降3.8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0.5%,电气机械、汽车等钢铁下游行业同样增速回落……宏观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对钢铁等原材料行业的产品需求难免下降。
需求萎靡,供应仍旺。今年1—7月,我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2.7%,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4.4个百分点,表明压减产能等举措已现实效。然而前7个月我国4.81亿吨的粗钢产量,仍占据全球总量的半壁江山,比例为50.1%。
供需关系失衡的局面让众多钢企吞下微利的苦楚。根据中钢协统计,前7个月大中型钢企的利润总额为113.28亿元,其中主营业务利润为19.29亿元。虽说与去年亏损31.69亿元相比,已经实现扭亏为盈,但销售利润率依然只有0.54%,为工业行业中最低。
鉴于国内需求不足、市场低迷,钢铁企业普遍加大了出口力度。前7个月,出口钢材达4907万吨,同比增长36.9%,数量与增幅均创历史新高,且消化了近八成的钢铁产量增加量。不过,数字背后的现实难言轻松——由于企业无序竞争、以价换量,出口钢材均价仅为793美元/吨,同比下降9.1%,仅靠退税获得利润。
即使如此“微利”,也要拜上半年原燃材料价格下降所赐。目前,进口铁矿石价格已现反弹,国产矿价格已接近成本水平,再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煤炭价格也已连续两年大幅下降。
那么钢价何时才能企稳抬头?
“预计全年钢企盈利状况会好于去年,但整体盈利仍会在较低水平。”中钢协副秘书长屈秀丽在近日举办的钢铁技术经济论坛上介绍,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微调措施,如加大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政策效果将在下半年逐渐显现,预计今年全年钢铁的表现消费量会增长约3%,“后几个月不会像想象的那么差,不用过于恐慌。”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认为,今年全年粗钢产量将增加3%左右,“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短期内难以缓解,预计后期钢材价格只能低位波动,难以大幅提高。”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徐匡迪的答案则直截了当,“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中国转型进入常态,钢价还没探到底。”
企业咋自救?
主动压减产量、推动技术创新,加快“走出去”
今年我国钢铁业严控新增产能,前7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2%。然而,即便在如此严控之下,6月份我国粗钢平均日产量竟达230.98万吨,创出历史新高。
产量居高不下的背后是积重难返的过剩产能。2003年—2012年的10年间,我国粗钢产能激增5亿吨,使当前的产能存量超过10亿多吨,一个唐山市的产能比整个欧洲还高。去年,全国粗钢产能利用率为74.3%,已连续3年低于警戒线。即便是高端钢材,近年来也呈现过剩趋势。徐匡迪举例,像取向硅钢这样在2012年每吨能卖3.5万元的优质钢材,如今每吨才卖1.5万元。
“产能利用率是按照设计产能测算,如考虑技术进步、配套条件的改善等因素,实际产能远远超过设计能力。”李新创表示,困境之中,还有很多企业受非市场因素制约在勉强维持生产,“以市场化角度,当前利用率应在更低水平。”据估算,目前我国钢铁工业过剩总规模逾2亿吨,相当于日美总规模,约涉及投资7000亿元、员工40万人。
化解过剩产能,行业才有出路。今年5月,工信部提出2014年淘汰炼铁能力1900万吨、炼钢能力2870万吨的目标。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严、银行对信贷系统的收紧,已有一部分环保有欠账、资金周转不畅、负债较高、亏损严重的钢铁企业面临着被淘汰或被关停的命运。
化解过剩产能势必意味着部分企业将被淘汰。对钢企来说,寻机遇、谋自救才是关键。
技术创新是重新获得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中钢协会长、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认为,目前钢铁业面临的困境一是资源和环境的紧约束,二是结构失衡,三是产能过剩,这三大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他看来,钢铁业即将迎来技术创新的黄金时代,“首先是依靠技术创新拓展钢铁材料新的应用领域,获得新的市场空间;其次是依靠科技创新解决钢铁生产过程中的高消耗、高排放。”
这样的思路已被不少大中型钢铁企业付诸实践。武钢开发经济炼钢技术,通过工艺改进,充分利用上炉末期炉渣,降低转炉熔剂消耗,2013年一季度就降低成本近3619万元。首钢实现了高档汽车板的应用和出口,同时完成了0.27毫米和0.3毫米取向硅钢全系列产品的研发,依托新技术新产品,上半年首钢京唐公司实现扭亏为盈。
调整产业和投资方向也是自救之道。3年前,江苏沙钢就开始从单一的钢铁生产拓展形成资源能源、延伸加工、物流贸易等多元板块。今年前7个月,沙钢实现营业收入1398亿元、利润17.96亿元,同比增长28.8%和12.6%。
加快“走出去”同样是条出路。9月初,河北钢铁在南非投资建设的500万吨钢铁项目正式启动,这也是迄今我国在海外投资建设的最大规模全流程钢铁项目。徐乐江认为,虽然我国钢企走出去“直接把发达国家的钢铁业再洗一次牌不容易”,但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发展中国家,仍有很多机会。
未来会怎样?
加速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
“在竞争中被淘汰的钢铁企业退出市场将成为新的常态。”徐乐江预计,未来5年到10年,钢铁工业版图将发生巨大变化,“各省钢铁工业的旗帜,有的可能倒下,有的可能病倒。”
鞍钢集团总经理张晓刚也表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价格下滑、部分企业严重亏损的巨大压力下,我国钢铁行业将出现新一轮兼并重组。
通过重组整合,优化配置分散产能,让落后产能退出市场,可以推动优势企业做强做优,主导全行业变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各国曾设想通过政府的管制和补贴政策来化解产能过剩,但效果不佳,直至80年代后以市场化为基础的兼并重组才解决问题。
对眼下的中国钢铁来说,兼并重组既是必需,也是必然。一方面,行业集中度过低,重组有需求:去年底,前十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32.4%,前四家企业的集中度则在21%左右,而日本前四家集中度是78%,美国是67%;另一方面,钢企盈利能力分化,部分企业亏损严重,兼并重组的时间窗口已经开启:2013年,亏损前十的企业亏损额占比达到96.7%。
兼并重组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却不易。“一群羊赶到一起,会成为一群羊,还是成为一只狼?”对于兼并重组的未来,不少人持有谨慎态度。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也承认,钢铁业兼并重组难度大于其他行业。究其原因,一是钢铁产业的重资产特征;二是虽然起步较早、但成功案例不多,业界有担心;三是目前公平竞争环境尚未建立起来,几千万吨违法生产、质量低劣的地条钢还在蚕食市场份额;四是业内国企比例较高,且改革尚不到位。
徐乐江对此有着真切的体会:重组后企业之间的产品结构、企业人员,管理都差很远;如果兼并民营企业,还会涉及工资总额受到限制的问题。
政策环境正在好转。今年3月,工信部公布了《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指导意见》,从税收、金融、土地、人员等方面明确了具体举措。冯飞表示,现在推动钢铁业兼并重组,不是搞“拉郎配”,甚至没有提要形成多少家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而是要把基于市场的环境创造好。“一段时期以来,钢铁行业的重组整合主要靠政府主导,这是由特定历史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张晓刚相信,今后,钢铁行业将迎来一个更加开放、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行业的重组整合也会更加遵循市场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