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私募基金备案制的实施,常年游走于灰色地带的私募机构也晒到了监管的阳光,然而私募机构“失联”、“跑路”、“集资诈骗”等问题依然还在滋长。日前,基金业协会披露了首批12家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名单,其中位于北京地区的有9家,北京商报记者查访中发现,部分私募机构早已“消失”,已有新公司入驻。
人去楼空
日前,北京商报记者分别走访了办公地址位于北京地区的失联私募公司,调查结果发现其中7家公司均已不在,所在办公地已有新公司入驻。
11月24日,记者首先来到中融坤瑞(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融坤瑞”)。基金业协会备案资料显示,该公司办公地位于东三环北路嘉盛中心26楼3003室。不过,记者发现该公司早已人去楼空,且早已有新公司入驻,嘉盛中心大堂前台表示,中融坤瑞早就搬走了,但具体时间不清楚,新公司是今年11月入驻的。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办公地同样位于东三环北路的北京幸福财富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幸福财富”),备案资料显示,该公司在东三环北路2号南银大厦2016室,但已经不在。“该公司的租期是到今年年底,但不知什么时候就不见踪影了,他们留下的电脑等办公物品我们物业都拿走了,估计是跑路了。”南银大厦大堂经理对记者表示。
紧接着记者又分别到中投华融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投华融”)、 融易融(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融易融”)、银河瑞盈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瑞盈”),上述三家公司也查无所踪。其中,融易融备案的办公地址现为一家名叫美联盛泰的公司在经营,该公司前台对记者表示,“融易融是我们上一家公司,但并不知其具体搬走的时间,新公司来了已经有两三个月了”。此外,银河瑞盈备案的办公地址位于朝阳区建国路93号院万达广场10号楼1209室,但记者调查发现,万达广场10号楼12层已经没有1209室。
11月25日,北京商报记者又先后调查了华天国泰(北京)资管公司(以下简称“华天国泰”)、洲海鸿润(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洲海鸿润”)和幸汇财富(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记者根据其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办公地址,也同样未找到上述两家公司。
此外,对于另一家中元宝盛(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元宝盛)的踪迹,已有媒体曝出,此前中元宝盛办公地点在北京市东城区瀚海海运仓大厦7层,但目前已没有该公司的门面,该公司在今年二季度突然不见踪迹,且还欠着大厦物业的房租,警方也来征询过相关情况。
后知后觉
对于已披露的12家失联私募,基金业协会表示,通知发布后5个工作日内若失联机构仍未与协会联系,则将认定为“失联(异常)”私募机构。不过,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上述已披露的12家私募机构中,其中部分私募公司已经出现过违约兑付的案例,并被市场曝出。
2015年5月,媒体曝出,一位投资者在2014年7月购买的“中元宝盛依林山庄FD项目建设基金”出现违约兑付,该项目涉及违约兑付的金额已高达上亿元。彼时中元宝盛的办公地址就早已易主。资料显示,中元宝盛是中元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公司成立于2013年8月16日,注册资本1亿元,业务范围包括实业投资、股权投资、资产管理等各类资本增值服务。公司于2014年5-8月发行了三款基金产品,其中“依林山庄FD项目建设基金”是公司发行的第一个项目。
除了中元宝盛外,今年10月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栏目也曝光了融易融公司“跑路”事件。一年前,杨女士(化名)在内的众多投资者购买了融易融发行的银合通财富计划,该产品打着与银行合作开发、高收益的旗号,吸引了大批投资者购买,起初投资者都能收到本金,但今年2月该公司已不再按时支付利息,最后就连本金也拿不回来了,这其中投资者少则投入几万元多则高达几百万元,违约兑付事发后,融易融负责人范军始终没有给出任何答复。3月,部分投资者来到融易融公司办公地址时发现,融易融公司已经不在,目前投资者已向警方报案。
2014年12月,法治进行时频道曝光了华天国泰资产管理公司。2012年郭女士(化名)以及40位投资人购买了一家名为银河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基金,基金年收益率10%,并约定2014年6月归还本金和利息,但到期并未如约兑付利息归还本金。据了解,银河财富仅是该产品的销售机构,实际发行方为华天国泰资管公司,但违约兑付情况出现后,相关负责人已经离开华天国泰,随后投资者还专门去往投资项目所在地山西运城,但发现合同中注明的作为担保的楼盘并不存在,也就是说投资者的损失已难以追讨。此外,产品合同中,投资项目方山西运城项目公司负责人也表示,产品如何融资、钱款去处都不了解。
除了部分失联私募机构有违约兑付,甚至涉嫌“跑路”者外,北京商报记者也通过中国基金业协会官网查询发现,12家失联(异常)私募机构中,10家机构并未发行产品。
监管两难
从12家私募机构集体失联的现象不难看出,尽管私募基金已经受到“阳光化”监管,但力度依然不够,私募公司非法集资、卷款跑路事件还频频出现。然而,面对民间百花齐放的私募基金行业,仍有大部分创始人是合规经营的,若监管过于严苛,又怕一棍子打死,这也让监管层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
事实上,早在2014年私募基金就正式被纳入证监会监管,但与公募基金公司不同的是,私募基金管理人主要是实行备案制管理,由中国基金业协会负责牵头。截至目前,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管理人已经超过2万家,虽然基金业协会在私募监管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低门槛的备案条件,也让很多中小型的非法私募混入了其中,对多家私募失联的情况也没能及时察觉,备案制无法真正起到监管作用。
2014年8月《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实施,尽管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条件、合格投资者标准、宣传推介、从业人员等法律明确要求的事项进行了规定和细化,但从出台近一年多的效果看监管力度依然有限,引发的集资诈骗等案件更多的还是留给公安部门。
“由于私募基金的创始人大多出于民间,且具有私募基金运作形式灵活、不向公众公开发行等特质,都决定了监管层对私募基金的监管无法严格统一。并且在中小企业融资难、鼓励创业的背景下,私募基金又是一个较好的融资渠道,国家近两年鼓励大力发展,因此无论是备案制还是《办法》的实施都是本着行业自律的精神,但同时私募非法运营的现象又不断滋生,这也是监管层感到‘两难’的问题。”招银万达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顾小明指出。
正如顾小明所说,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新国九条”中明确指出,对私募基金应本着适度监管原则,发行不设行政审批,但需确保事中事后监管。私募行业自律性的监管原则可谓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对私募基金大行业发展有利,但同时也将风险承担责任更多转嫁给了普通老百姓。
顾小明对记者表示,证监会目前也在逐步加大对私募基金的监管,最近基金业协会为了规范行业鱼龙混杂的现象,要求涉及P2P、众筹、小额理财、担保、房地产开发等业务的私募基金公司不可以进行备案登记,这些业务容易误导投资者,且与私募基金属性相冲突,从投资者利益角度考虑,想必未来的监管趋势会更加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