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会展信息 > 正文

新股发行制度修改完毕 证监会重启新股发行

 原标题:新股发行制度修改完毕 证监会重启新股发行

  2015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终于落听。

  12月31日,证监会对外发布消息称,此前修订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规章草案,以及《关于首发及再融资、重大资产重组摊薄即期回报有关事项的指导意见》四项规章的意见征求工作已经结束,经修改完善于今日正式发布,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在市场人士看来,新股发行制度修改完成并开始施行,将意味着IPO在2016年将正式启动。选择在2015年最后一日颁布,无疑体现了管理层尽快恢复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决心。而在新的发行制度下,参与新股认购将不再冻结相应资金,对于二级市场将不会造成资金分流影响。而且加强信息披露与中介机构的监管与未来注册制改革目标贴合,有利于注册制自然且顺利的过渡。

  证监会有关负责人特别指出,本次完善新股发行制度,是在核准制下,为配合本次重启新股发行推出的改革措施,虽然体现了注册制改革的精神,但不是开始实施注册制。下一步,证监会将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决定和国务院的具体工作安排,做好注册制改革配套规则制定及各项准备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注册制改革。相关工作进展和安排情况,证监会将及时向社会公开。

  强化信息披露

  今年11月6日,为适应市场逐步趋稳向好的条件和环境,进一步增加市场活力、增强市场功能,积极稳定、修复和建设市场,证监会重新启动了新股发行工作,并同步提出了取消新股申购预缴款制度、简化发行审核条件、突出信息披露要求、强化中介机构责任、建立包括摊薄即期回报补偿和先行赔付的投资者保护机制等完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措施,市场反应正面、积极。目前,因市场异常波动而暂缓发行的28家公司已完成新股发行。

  此次,在充分征求意见后,证监会对相关条款进行了调整,一是采纳完善弃购股份处理的建议,对投资者弃购的股份,允许承销商按事先公布的原则配售给其他参与申购的投资者,以体现《证券法》关于承销商应首先将股票销售给投资者的原则。

  同时,采纳完善现有报价剔除机制的建议,规定若最高申报价格与最终确定的发行价格相同时,剔除比例可以少于10%,避免出现相同报价中部分投资者被剔除的不公平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采纳了强化独立性和募集资金使用信息披露的建议,修改了招股说明书准则,增加并细化了相关信息披露要求。

  另外,采纳了完善摊薄即期回报补偿机制信息披露要求的建议,在招股说明书准则中,增加了摊薄即期回报分析的假设前提、参数设置、计算过程等披露要求。

  此外,为落实相关改革措施,证监会还对主板和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招股说明书准则进行了修订,明确了保荐机构先行赔付承诺及填补摊薄即期回报的承诺要求。

  从明年1月1日起,新股发行将按照新的制度执行。投资者申购新股时无需再预先缴款,小盘股将直接定价发行,发行审核将会更加注重信息披露要求,发行企业和保荐机构需要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

  “加强信息披露和加大中介机构的责任是注册制明确强调的,更是保护中小投资者最大的体现。因此,注册制过渡期内启动新股发行无疑对这点格外看重,也是监管的重要方向。”北京大型券商一位研究人士如是说。

  短期对市场影响不大

  随着注册制的推进速度加快,特别是国务院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正式授权,将正式启动注册制改革。A股市场近期呈现震荡整理走势,31日,沪深两市尾盘更是出现跳水,上证综指收于3539.18点,下跌0.94%。

  对此,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市场出现调整是其自身的原因。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征求意见已经有段时间,此时发布消息就是工作告一段落,新的一年IPO将正式开始。影响市场的因素,资金并不是最主要的,新股发行历来不会改变市场的趋势。

  “市场在前期冲上3600点后已经出现近期反弹的高点,年末市场投资者投资意愿降低,获利了结,对市场影响较大。”一位资深市场人士告诉记者。

  “久盘必跌,不过新年后市场的资金面还是较为宽松。启动的新股发行对市场短期影响不大,首先是不冻结资金;其次,IPO重启初期,在发行节奏和数量上,监管层会进行调节。如果说影响的话,会在重启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上述人士如是说。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zixun/2016-01-02/290596.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