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会展信息 > 正文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样本 专家献计江苏十三五

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将带领中国奔向全面小康社会,奔向“第一个百年目标”。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江苏该如何紧抓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打好“十三五”开局发令枪?

去年10月,国务院批复苏州工业园区成为首个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这一试验指的是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通过实施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率先构建外向型经济新体制、建立创新驱动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1月30日,在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专家咨询联席会议上,来自国内外的18位专家以园区为样本,为江苏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建议。

借鉴模式转变为“新加坡+”

“园区是中国借鉴新加坡模式的‘试验田’,但与1994年园区刚成立之时相比,现在的新加坡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加坡模式本身是动态的,所以交流与借鉴也应是动态的。”在当天的咨询会议上,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提出“新加坡+”的概念。

江苏是新加坡对华投资最多的省份,新加坡在江苏的投资额占其对华投资额的1/3。新加坡人口不到苏州一半,本身没有这么大的投资需求,但新加坡是个开放的国度,世界各地的项目、资本通过新加坡这个中转站转移到中国。“在国际化平台建设方面,可学习新加坡。”郑永年说,“但在其他一些方面,比如说,推进制造业发展方面可学习日本、德国,在创业环境改善方面可学习深圳等城市。”

上海美国商会会长季瑞达介绍,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去年发布了《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在过去30年里,中国经济增长依靠的主要“汲取创新”模式,但近年来,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减少。季瑞达认为,苏州园区应更灵敏地感应到中国的这一迫切需要,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加快实现从“汲取创新”到“领导创新”转变。

避免过度互联网化和金融化

“现在国内讨论非常多的,一是互联网经济,一是金融经济。这两者我们确实要发展,但是一定要避免过度互联网化和金融化,避免互联网经济、金融经济取代实体经济。”郑永年表达了自己的担心。他认为,苏州园区已有一定的实体经济基础,未来有足够发展空间,千万不能受大环境影响而偏离了这一轨道。

对此,株式会社野村综合研究所代表取缔役、专务执行役员此本臣吾表示认同,他还认为,发展实体经济,应避免单一加工模式导致转型升级乏力。“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转型阵痛期,日本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时期。”此本臣吾介绍,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增速一下子从10%左右跌至4%,尤其是化工等产业受冲击很大,当时日本的对策是限制传统化工行业、逐渐转向半导体、液晶行业。

今年1月21日,美国商会发布2016年度中国商业报告。报告显示,受访在华美资企业反映制造业增速放缓,而服务业和零售业仍然看涨。受访美资在华企业中,81%计划今年增加投资。针对苏州园区及江苏的发展现状,此本臣吾等多位专家建议,在传统制造业中融入服务业的环节。“以汽车为例,在开车过程中的数据可以提供给保险公司、品牌服务商等,以便为车主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开放创新应注重协同发展

“开放创新综合试验不应该局限于经济和管理体制改革,更应将关注点从经济扩展为社会,建设市场完善、政府变革、社会治理规范、生态环境优美的升级版社会,而不仅仅是工业园区。”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建议成立一个独立于政府的智库,能够“不看政府脸色”、稳定长期地为苏州及江苏发展“挑刺”。

“任何时候,改革需要人力、财力、政策,但同时还需要一个‘容错’机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说,“未来改革的阻力有多大,可能是眼下很难想象的,只有‘容错’,才有机会‘纠错’,才能没有顾忌地迈出第一步。”

“开放创新综合试验,不仅仅关系到苏州、江苏,也是为国家寻求下一步发展模式所做的一次探索。这些意见和建议,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商务部原副部长马秀红表示,希望苏州工业园区在未来推进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过程中,予以积极的借鉴、消化和吸收,确保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早见成效、早出成果,更好地引领全国开发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更好地引领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更好地践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高坡 孟旭 单小辉)

来源:新华日报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zixun/2016-02-03/313068.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创新  发展  加坡  经济  苏州  开放  试验  江苏
综合  模式  园区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