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文化消费,很多研究者有这样的认识:我国文化消费潜力巨大,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仍有极大发掘空间。三、四线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健全,三馆基本齐备;电影消费不断增长,为我国电影票房节节攀升贡献不小;各类音乐节活动在三、四线城市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欢迎……但与此同时,中小城市的文化消费也面临不少困境:城市规模和人口基数不够大,大型文化活动很难落地;消费习惯不够成熟,原创的精品内容很难持续供应等等。
安徽铜陵,这个市区人口仅37万左右的中小城市,正面临着类似处境。观察这座城市的文化消费变迁,或许能为我们进一步激活文化消费潜力、更好满足居民文化需求,带来一些思索和启示。
——编 者
今年32岁的吴煜是土生土长的安徽铜陵人,在电视台做制片人,最近他往新开张的铜陵市图书馆跑得特别勤。由市图书馆和新华书店联合运营的“你读书·我买单”平台开通后,读者在书店看到喜欢的书,通过平台检索,图书馆会代为买下,读者当时就能办理借阅手续免费带回家阅读。“读书不花一分钱,而且是好书新书;馆里幽雅的环境,能让人沉浸其中静静阅读。”吴煜说。
公共设施不断完善,为居民文化生活补“欠账”
走进铜陵市图书馆,满屋书架庄严而整齐;楼上阅读区,灰色的榉木书桌椅次第排列。时间在这打盹,市民在此休憩:有的认真捧卷,有的复习备考,还有家长正指导孩子阅读。自去年12月25日开馆以来,新馆运行80天就接待读者25万人,借阅图书3.5万册次。这些数据,对于一座核心城区人口只有37万左右的中小城市来说,很是耀眼。
在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看来,新建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是为市民生活补短板和“欠账”。“铜陵作为资源型城市,依矿建市,但经济发展到今天,也发现了许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宋国权所谓的“不平衡”指的是经济发展与文化、生态等社会事业发展的不平衡。“很多干部认为,对文化的建设、对社会事业的发展是软性的,写在报告里重要,实际做起来就次要了。”宋国权认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要把经济建设和文化与生态建设统筹考虑。
吴煜对故乡的印象源于早年父辈迁徙的记忆。上世纪50年代,矿产资源丰富的铜陵市响应国家号召,准备建设一座年产2000吨的粗铜冶炼厂,开始大范围招工。大批周边县市的青壮年,在炉火红星、紫烟升腾中开矿冶炼。吴煜的父亲,当年就是从马鞍山来到了这里。“父亲那辈人,只顾搞建设,现如今生活好了,也得考虑下精神享受不是。”吴煜说。
离开图书馆已是傍晚,远处霓虹初上,吃完饭他还要带小女儿去铜陵市艺术剧院看原创的儿童剧《三打白骨精》。“以前看演出要去合肥,虽然坐高铁过去也方便,但在家门口看感觉不一样。”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