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工作两年的刘曙光成了江苏淮安澳洋顺昌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的“红人”:他提出的芯片工艺改善提案每年可以为公司节省120万元的人工成本,他也因此得到了5000元奖金。
这是一家集生产、研发于一体的半导体企业,也是淮安重点培育的电子信息产业的骨干企业之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广泛开展的背景下,“降成本”被地方政府和企业群体高度重视。“降成本是任何一家企业的本能,因为省下来的就是利润,我们主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淮安澳洋顺昌人事行政部副部长刘坚说。
一方面,企业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员工创新,加大研发投入,自降成本;另一方面政府也拿出行动,为企业送上“政策红包”,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一个月前,淮安出台《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意见》,从用工、税负、融资、运行等八个方面拿出一揽子35条措施发力减负,经测算全年可降低企业成本40多亿元。
记者注意到,2013年以来,淮安在实体经济领域提出打造“4+2”产业体系,即盐化新材料、特钢、电子信息和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当地对产业体系架构进行微调,将特钢与高端装备融合为特钢及装备制造产业,新增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明确“十三五”期间打造“4+2”优势特色产业升级版,主导产业过千亿,新兴产业翻一番。
降本增效,无疑是加速实现这一新目标定位的重要路径。
企业发掘创新潜力自降成本
“提案改善奖金公布”,一进入淮安澳洋顺昌的大厅,液晶显示屏上的几行字尤为显眼,上面公布的4月份提案共24件。
提案改善,是淮安澳洋顺昌对员工创新的提法。这家公司以生产LED外延片、芯片产品为主,2013年投产当年实现盈利,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36亿元,利润1.3亿元。据了解,该公司从2014年末开始实施这项创新增效制度,迄今各项改善提案已为企业节省了700多万元生产成本,主要集中在工艺研发等方面。
这些“好点子”经过实践探索,有的可能转化为专利技术。“目前我们已经收到了6件申报专利的材料,预计7月可以提交给国家知识产权局。”刘坚透露说。
位于淮安市盱眙县的江苏天源服装有限公司则设立了总经理奖励基金,公司党支部书记何跃飞介绍,“我们每年有20万元的总经理奖励基金,专门奖励一年来在创新、改善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
除调动企业员工创新热情外,企业也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新技术、新设备改造,尽力降低运营成本。
记者了解到,江苏双环齿轮有限公司每年将10%的利润投入科技研发。目前,国内生产的福特汽车变速箱齿轮全部由其供应,企业还引进机器人手臂进行单机自动化加工,并自主研发工艺流程,不仅节约了人工成本,还提升产能30%。
政府做好服务发放政策红包
受地方高铁工程建设的拉动,淮安海螺水泥有限公司从3月起产能明显恢复。企业负责人高斌称,他们已经尝到了政策红包的甜头。这个“红包”指的是直购电政策。淮安《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扩大直购电市场,多为企业争取直购电资格,2016年落实直接交易电量13亿千瓦时。
用电成本占到淮安海螺水泥公司总成本的近30%,其每年用电量在1.1亿度左右,直购电额度为4381万度。“目前与电厂确定的直购电价格比目录电价每度便宜了2分8,这为我们节约了120万元/年的成本。”高斌说。
受益于直购电政策的,还有盱眙县用电大户昌盛电气江苏有限公司。据企业所在地官滩镇党委书记张春林介绍,昌盛电气去年开始生产,当地经与县经信委、供电公司对接争取,已经帮助昌盛电气顺利用上了直购电,预计一年也可以节省电费100万元左右。
淮安市经信委电力处处长李剑心告诉记者,2016年淮安将有53家企业用上直购电,“平均每度电为企业降低电价2分5”。
除了能源要素成本,不少企业面临着融资成本压力。淮安市前述降成本意见中即有6条相关举措,包括设立融资担保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企业发行公司债、鼓励各县区设立不低于300万元的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等。
去年在新三板挂牌的江苏乔扬数控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上马了年产300台小型精密数控机床项目,新机床面世不到半年便拿下了华南市场,北方市场也在铺开局面。公司销售订单量提前达到预期,却因经济形势影响,订单回款周期变长,流动资金不足。在淮安市淮安区经信委的帮助下,企业申请无抵押低息贷款。“1200万元贷款就像一场及时雨,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融资成本大大降低。”公司董事长马飞虎说。
助力打造“4+2”产业体系升级版
“体现‘降’的真功和实效,围绕企业降本增效,开展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行动,着力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前不久,淮安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市委书记姚晓东谈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中的“降成本”时这样表述。
改革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淮安大力推进包括降成本在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之一则是推动地方产业体系趋向合理、完善。按照新的产业布局,淮安“十三五”期间将着力打造“4+2”特色产业体系的升级版,即重点打造盐化新材料、特钢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四大主导产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数据显示,淮安“4+2”产业近三年获得了长足发展,产业更集中,优势更突出,特色更鲜明。2015年,当地这些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产值3902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58%,两年提升了9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3.3%。
四大主导产业方面,盐化新材料产业去年实现产值705.7亿元,今年目标750亿元;特钢及装备制造产业去年实现产值773亿元,今年目标8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率先破千亿,去年实现产值1210.6亿元,今年目标1300亿元;食品产业去年实现产值875.9亿元,今年目标突破1000亿元。相比之下,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但发展态势乐观,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去年实现产值208.7亿元,同比实现增长超30%,今年目标240亿元;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去年实现产值103亿元,今年有望达到120亿元。
据了解,围绕服务新的“4+2”产业,当地将推动实施“项目攻坚、存量改造、科技强企、主体培育、服务升级”五大行动。在服务升级方面,淮安将升级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特色工业品在线平台功能,此外还将创设工业投资基金,做大做优中小企业统贷、过桥资金平台,组织银企保对接活动,力争为企业担保贷款100亿元,争取低息贷款15亿元,发放转贷资金50亿元。
淮安市经信委主任赵权表示,要让企业能够在困难的形势下走出困境,并且为未来发展奠定好的基础,政府的服务比什么都重要。据了解,今年前4个月,淮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21亿元,同比增长9.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开票销售766亿元,同比增长20.6%,增幅继续位居江苏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