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会展信息 > 正文

江苏首批接纳去产能企业职工现状:17人只剩4人

 

  资料图

   17人为何只剩下4人

   ——关于去产能企业职工如何精准安置的调查和思考

   一天能烫300多条裤子,月薪已有4000多元的李居民,刚刚成为一名熟练工,但他还是选择了回家。本月14日,他舍弃5个月前来常州时的全部梦想,背起行囊,踏上了返途。

   李居民成为17人中的第13名离职人员。

   今年3月22日,安徽淮北矿业集团首批17名矿工走出大山,来到黑牡丹集团常州荣元服饰有限公司当起了缝纫工。这是江苏首批接纳安置省外“去产能”企业职工。

   一边是去产能企业有大批富余人员,一边是发达制造业基地需要大量操作技工。这次首批安置去产能企业职工人数不多,主要为后面大批分流矿工积累经验。可是,近8成打了“退堂鼓”。

   优势互补的大好事,为何那么难?

   

   李居民今年40岁,进入常州荣元服饰有限公司后做整烫工。半个月前,记者见到他时,他一手拿着熨斗,一手按住裤脚,沿缝均匀地平烫着,动作十分娴熟。他还很认真地说:“我只会烫裤子,烫上衣还没学会。要努力学,尽早把整烫全弄熟。”

   可是,本月14日他却说:“来了快5个月,只回了一趟老家,还是‘五一’节。虽说两地相隔并不远,但来回一趟,花在路上的时间也要两天。上有老人,下有两个孩子,不放心哪。这次,家里帮我在老家找了一份合适的工作。尽管在这里干得很顺手,但权衡再三,赚钱重要,照顾家庭更重要。”

   与李居民有同样想法的还有侯春雷,他来常州不到1个月就离开了。他说,自己祖辈都是矿工,15年的采掘生涯,让他对煤矿有了一种特殊情怀。去年底,因所在矿组停产,尽管心里有许多不舍,但出于对新生活的渴望,他义不容辞来到了常州。

   上班第一天,侯春雷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来到这里,点亮了我们全家新的希望。我会通过努力,让父母、老婆和孩子过上好生活。一旦有机会,会把他们一起接过来。”

   昨天,记者电话连线他时,他说:“我也很想留在常州,但梦想与现实还是有很大差距,眼前最重要的还是家庭,他们离不开我。”

   回到老家的侯春雷,被淮北矿业集团安排到另外一个矿区工作。可是没干满1个月,他又辞职了。“从采掘工到缝纫工,再到采掘工,苦与累并存,那工作环境已不适应。回头想想,我还是很羡慕留在常州的工友。”

   关于今后的打算,侯春雷激动地说,自己还年轻,还有很多机会去努力,首要的是多学点技术,才真正有奔头。

   

   如果说家庭的牵挂是远离家乡的转岗者的一大心结,那么,对环境和工作的不适应,则成为他们面前的一大鸿沟。

   作为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常州,需要的不仅仅是劳动力,更需要高素质的熟练技工。

   这17名矿工到常州的第一堂课就是封闭式技能培训。

   “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先是进行针对性培训,内容尽量单一,通俗易懂。再通过视频、面授、实际操作等培训课程,以‘一对一、一对二’的‘师带徒’方式做好传帮带,使他们尽快掌握有关操作技能。这样,才能让他们有自信心。” 荣元服饰副总经理贡国尧说,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公司特地把他们的住宿安排在一起,四五个人住一间,并发了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品,他们自己只需备一些换洗衣服就可以了。同时,考虑到饮食习惯不同,公司还专门开了“小灶”,为他们提供面食,每天还有17元伙食补贴。

   岗前培训结束,公司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把他们分别安排到缝制、后整理、水洗等岗位。

   公司实行小时工资,保证每天不少于100元。等他们完全熟练了,再实行计件制。“其实,缝纫、水洗、整烫这些活,用点心一两天就能上岗操作,但磨到熟练也不是件容易事。” 贡国尧说。

   第一个离职的侯春雷,就有这种感受:“工种的差异,让我有点不适应。去与留,是双方磨合的过程,或许企业对我的工作也有点不满意。”

   服装企业有相对的用工取向,更多需要的是年轻女工。当初来的17人,年龄普遍偏大,大多数在40岁左右,而且只有竹艳一位女性,她是随丈夫费圣明一起过来的。

   “80后”的竹艳告诉记者,来常州后,学到很多,还掌握了一门技术活,能独立操作自动锁眼机了。她现在按计件制拿薪,每月近4000元,很满足。

   记者了解到,实行计件制,一般每人每月都有3700元以上的收入,多的超过4000元。

   今年30岁的费圣明,中专毕业,因喜欢电脑,被分配在缝纫车间跟着师傅向长丽做“排程”。本月14日,记者见到费圣明时,他正在按照样板要求在电脑上“排程”。

   他说,现在的工作,他很适应。

   在生产车间,记者还见到了37岁的张飞,他原来在矿上从事巷道掘进,现在负责打服装上的圆头眼。工位旁的服装堆得像小山,他紧盯着机器,两手在机器与服装之间舞动,卖力地干着活。

   “一天能打多少件?”

   “3000多件。”

   “有没有次品?”

   “几乎没有。”

   他还告诉记者,在这里,大家都格外照应他,遇到什么难事,都乐意帮助他。

   在留下的4人中,年龄最长的是刘伟。刘伟43岁,总像大哥哥一样为大伙儿鼓劲。他说,水洗工段比其他工种要累,但技术含量小,这对他们矿工来说比较容易适应。“等孩子一结婚,就准备把老婆接来常州,一起在这里打拼。”刘伟说。

   贡国尧分析说,从矿工到缝纫工,工作环境好了,但要能坚守下去却并不容易。服装企业,一人守着一台机器,活动范围小,而且要求连续工作,节奏快,有时还要加班一两个小时,有的人可能就不习惯。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岗再就业是一个重新适应的过程。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zixun/2016-08-24/368643.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他们  常州  记者  工作  适应  矿工  缝纫  企业
还是  侯春雷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