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非法社会组织留任何生存空间
不少被宣布取缔的非法社会组织都曾“招摇”多年,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为何迟迟没能进入监管视野?相关部门是真不知情,还是不想细究?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只是第一步,今后更重要的是,在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的管理防治手段和机制上发力。
据新华社9月9日报道,北京市日前取缔一家打着“国字头”旗号的大型非法社会组织。该组织下设40家委员会,其中县域经济发展工作委员会就有20多个分会,其牌匾、网站等都带有国徽,非常具有迷惑性,常打着国务院旗号到各地推广所谓“精准扶贫创业项目”,骗取投资。
近年来,非法社会组织“比较忙”——公开资料显示,仅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就已先后取缔“全国绿色农业安全食品基地联盟”“中央老干部健康工作委员会”“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亚洲区块链发展基金会”等多家非法组织;而去年,相关部门陆续公布过10批共1085家“山寨社团”。
非法社会组织分布广、数量多,大量开展活动,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名称相近的合法组织构成侵权。同时,对参与者、投资人也造成了不少经济、商誉等损失,给利益输送和藏污纳垢留下了空间,损害并降低了社会组织的整体公信力,可谓贻害无穷。
非法社会组织打着各类旗号敛财,屡屡得逞,原因很多。从被骗者角度看,有的人是防骗警惕性不足,也有的人是确实有某种需求,比如需要某些证书、头衔等。从非法组织本身看,有的是与一些单位存在不规范挂靠的情况,多了一层伪装;有的是注册地在境外,让人觉得“洋气”“高大上”,进而上当;有的是具有完备的“虎皮”,架构分支、“批文”“公章”、官网及两微一端账号等一应俱全,还有媒体帮其宣传造势,一些专家、个别地方领导为其站台,当然,其中有些人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利用了。
去年8月,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带有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的社会组织必须经严格批准。而现实是,冠以上述头衔甚至“世界”头衔的非法社会组织仍有不少在胡作非为。这说明其仍有生存的土壤和空间,也为目前的治理工作敲响了警钟。
铲除非法社会组织,需要多方合力,尽早发现并精准打击。
对个人而言,要进一步提高警惕,充分意识到骗子有超乎想象的忽悠“本领”和套路;对相关部门来说,打击非法社会组织,靠撒大网式摸排不现实,也不够高效、精准,可以考虑在信息公开检索和提高违法成本等方面加大力度。一者,很多人即便对一些社会组织有所怀疑,也往往查不到相应的权威信息或者不知道怎么查;二者,眼下,有关部门对没有合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多以公布名单的方式向社会告知,似乎显得力度不够,等“风头”过了,一些人很可能“重打鼓另开张”。而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地方官员及专家学者作为知名人士,均“自带光环”,有吸睛效应,更应该了解随意为社会组织尤其是非法社会组织背书、站台,可能面临的风险和责任,因而要珍惜羽翼,谨言慎行。此外,畅通民众举报渠道也是实施有效打击的重要前提。
值得深思的是,不少被宣布取缔的非法社会组织都曾“招摇”多年,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为何迟迟没能进入监管视野?相关部门是真不知情,还是不想细究?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只是第一步,今后更重要的是,在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的管理防治手段和机制上发力,铲除其滋生的土壤。
进而言之,与非法社会组织相类似的,比如“野鸡大学”、医疗广告、山寨网站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监管、打击乏力的情况,所以才屡打不绝。只有在审批、抽查、惩治、追责等方面,都各司其职、尽职履责,切实分析问题,堵上漏洞,方能不给非法社会组织留下任何生存空间。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