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是人体津液代谢异常产生的病理产物,也是很多病的致病因素。中医常说的痰包括经咳嗽、呕吐排出体外的有形之痰,也包括不可见的、弥散于全身各经络脏腑组织的无形之痰。中医认为,“百病皆因痰作祟”“怪病多痰”,因此,化痰能防治很多疾病。
痰阻于肺。咳嗽、咳痰是呼吸科许多常见疾病的共同症状,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咽炎等,痰液既是这些疾病发作产生的病理产物,同时,痰液排出不畅,停聚于肺,又会加重病情。故中医主张“化痰利肺”,即化痰排痰的同时还要疏利肺气,使肺脏气机调和,防止痰液停聚,可服用止嗽散。如痰量多,有舌苔白腻等痰湿症状的患者,则应燥湿化痰,推荐服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等。
痰阻于心。中医认为,心是人体的“君主之官”,痰液随人体气机经络流窜,蒙扰心脏时,就会导致神志活动“紊乱”。例如痰火上扰心窍,就会出现烦躁、失眠、多梦等症状,可采用清热化痰安神的方法治疗,如黄连温胆汤等。如痰浊蒙蔽心窍,神明失用,则会发生意识昏迷或模糊的重症,这时可采用化痰开窍的治法,如服用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
痰郁于肝。肝主人体的情志活动,情志不畅会导致肝气不舒,使得痰气胶结,诱发疾病。痰郁于肝主要表现为胸胁胀痛、易怒善郁、咽中如有异物等,治疗应采用疏肝解郁化痰的方法,如服用半夏厚朴汤、四七汤等。
痰阻经络。《黄帝内经》记载:“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有运行全身气血、连结四肢百骸的重要作用,当痰液流窜阻塞经络时,就会使人体气血运行受阻,引发相应病症,如头晕、手足麻木、偏瘫不利等,治疗宜采用化痰通络的方法,代表方有真方白丸子、解语丹等。
从日常生活调理,也能远离痰瘀困扰。1.防寒保暖,避免外感。外感邪气侵犯人体,会阻碍人体气化功能,使得津液在体内积聚产生痰液。因此,注意天气变化,适当添加减少衣物,避免感冒受寒,有助于防止痰液的产生。2.调畅情志,不生闷气。气机郁结,就会导致津液内停成痰,故平日应保持良好的心情状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3.饮食规律,避免肥甘。过量食用肥甘厚腻等食物会导致痰液产生,老百姓也有“鱼生火肉生痰”的说法,故日常应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4.避免劳累、适度锻炼。过度劳累、脾脏肾脏亏虚都会导致人体正常机能障碍,水谷运化发生异常,产生痰浊等病理产物。因此,避免劳累、适当休息、适度的锻炼,会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抵抗病邪的能力。 |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