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保健养生 > 正文

中疾控:立冬到,多吃这些食物更养生

 人民网北京11月7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中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立冬已至,天地始冻,万物收藏。在这个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中国古代典籍中蕴藏着深邃的饮食智慧,与大家分享。

 黄帝内经·素问》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古人早已洞见冬季养生的核心在于“藏”——藏阳气、藏精气、藏神气。而饮食作为养生的重要环节,也需要顺应天时。

 滋阴潜阳,食养为本

 《千金要方》提出:“冬月宜苦不宜咸。”这与现代营养学不谋而合。中医认为冬季肾经当令,过咸伤肾,当以苦味坚阴。苦瓜、苦菊等苦味食物,富含生物碱,能促进代谢;而黑豆、黑芝麻等黑色食物,富含花青素和微量元素,正是冬季养肾佳品。

 《饮膳正要》记载:“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黍米(黄米)富含蛋白质、B族维生素,其性温味甘,能益气补中。与之相似的还有糯米、高粱等谷物,在低温环境下能为人体提供持续能量。

 根实之味,天地精华

 《诗经》中“七月食瓜,八月断壶”描绘的正是冬季来临前储备根茎类作物的智慧。萝卜、山药、红薯等根茎类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和碳水化合物,《本草纲目》赞萝卜能“大下气,消谷和中”,现代研究更发现其含有的淀粉酶能促进消化。

 温热补益,中庸之道

 《周礼·天官》记载:“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强调冬季饮品宜温热。这不仅符合中医“寒者热之”的原则,从现代科学看,温热饮食能维持人体核心体温,减少能量消耗。但《养生随笔》也提醒:“冬月但宜加温,不可太热。”过热的食物会损伤食道黏膜,古人早已认识到平衡的重要性。

 发酵之智,冬藏妙法

 《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冬季制作豆豉、酱曲的方法。这些发酵食品不仅便于储存,更富含益生菌和维生素B12。在新鲜蔬菜匮乏的冬季,通过发酵食品补充有益的微生物和营养素,体现了古人非凡的智慧。

 食药同源,预防为先

 《神农本草经》将山药、枸杞等列为上品,“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冬季易发呼吸道疾病,百合、银耳等润肺食材,富含黏液质和多糖,能保护呼吸道黏膜,这与现代营养学强调的维护免疫功能不谋而合。

 值得深思的是,古人强调“不时不食”(《论语·乡党》),冬季选择当令食材,既符合自然规律,也暗合营养学原理。如冬季盛产的大白菜,富含维生素C、钾元素和膳食纤维,在低温环境下正好满足人体需求。

 立冬时节,重温《管子·形势解》的教诲:“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饮食之道,不仅在于选择什么食物,更在于理解天地运行的规律,在恰当的时节用适当的方式滋养身心。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留给今人最珍贵的遗产——在舌尖上实现天人合一的智慧。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health/bjys/2025-11-07/463774.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