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1+1” 江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接地气
周玥是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研二学生。9月26日上午,在该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江苏膜科技产业园中试车间,周玥和其他同学一起在显微镜下测试膜的性能。周玥攻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她在学校有一位副教授导师,在膜科技产业园还有一位企业导师,导师“1+1”培养模式,使她得到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指导。
去年10月,我省主动请缨,被教育部确定为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3个试点省市之一。今年此项改革又被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列为工作要点。试点近一年,我省高校交出了什么样的“答卷”?下一步该向何处着力?9月26日召开的全省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现场推进会,聚焦这一高教改革热点问题。
“到‘十三五’末,江苏高层次人才占比要从现在的7.2%提高到12%。通过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我省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迫切需要。”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解释说,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对如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缺少足够实践,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破解。如,相关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学位点不足、招生计划偏少等。江苏全省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15.6万人,占全国的8.2%,在各省市中位居第一。其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2万人,占硕士研究生总人数的40.3%。
南京工业大学和河海大学是全省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现场推进会上的两个现场观摩点。
2016年,南京工业大学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796人,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916人,占比达5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是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同质化,我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管国锋介绍,学校共聘请了400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同时,提高对校内导师的工程实践经验要求。两招并举有效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使该群体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30%以上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拥有发明专利。
9月26日下午,在国家电网公司直属的南瑞集团公司设备调试中心,记者看到,河海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吴明明,正在和同学一起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监测,“读研第二和第三学期,我们的课堂都是在企业生产一线,所学的是行业先进技能,可以与未来的就业岗位无缝对接。”吴明明告诉记者。
“校内培养+基地培养”、“知识构建+工程实践”的培养模式,是河海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学生完成校内专业学习后,进入基地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顶岗实践,学校从工程认知、专题研究、工程案例比较、实践交流能力等方面,对学生实践效果进行考核。“1+1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等显著提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河海大学校长徐辉介绍,学校已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各类研究生培养基地200余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率连续三届达到100%,到重点单位就业比例超过60%。
我省共有30多所高校承担了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省教育厅副厅长洪流介绍,改革试点近一年来,参与高校从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衔接职业资格、改革论文标准、优化导师队伍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16所高校根据需求动向主动申请撤销了44个博、硕士学位点,自主增列31个学位点,其中增列的学位点大多是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2016年我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各类项目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计划省助项目比2015年净增了100项。
记者了解到,我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持续关注。如,部分高校重学术学位授权点、轻专业学位授权点的思维定势依然存在,对专业学位授权点重申报、轻建设;不少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存在照搬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迹象,导师队伍没有形成特质,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同质化现象还普遍存在。这些存在的问题,也正是全省试点高校下一步需要破解的重点和难点。(蒋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