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中学生获评全国小小科学家 3岁起爱好天文
图为刘君达自建的个人天文台——绿野天文台,该天文台获得国际认证的观测点编号。
图为刘君达在自建的天文台进行小行星搜索
人民网南京11月7日电 (顾姝姝)10月末,江苏省苏州中学学生刘君达捧回第16届“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最高奖项——“小小科学家”奖杯。据悉,这是江苏中学生首次获得此殊荣。
让刘君达摘得“小小科学家”荣誉的作品是《基于小口径望远镜的小行星测光研究》。“我从小就是个天文爱好者。”他说,自己从三岁起便开始对天文观测着迷,长大后了解到测光是研究小行星的方法和探测的基本工作,就一直自己做实验研究。
在刘君达的父亲刘志祥看来,获得“小小科学家”称号是孩子十余年如一日付出的回报。“刘君达小时候还学过钢琴、围棋和乒乓球等,他的爱好很多,我们鼓励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刘志祥介绍,孩子3岁那年就在太湖边和天文研究者一起观测过狮子座流星雨。
天文研究之路很辛苦也很枯燥。刘志祥记得,有一年冬至夜,别人都在团聚吃饭,他们一家三口却开着车到太湖边观测,回到家时已经深夜。“那个冬夜,我们开车到太湖边,湖面已经结冰,我冷得吃不消钻进入车里,而他在山上零下十度的观测站中忙了一个多小时。而炎炎夏日,观测站附近蚊虫很多,孩子身上被咬了很多脓包,可他却浑然不知。”
在指导老师张金眼中,刘君达对科学研究非常执着与专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强,具备科学家基本的素养。此外,刘君达已在国际刊物上发表4篇关于小行星的英文论文。
谈到刘君达的成长之路,张金感慨,这个学生的父母是自己遇到的对考试成绩最淡定的家长。“刘君达若在其他学校可能早就被开除了。”张金呼吁,高考改革过程中要考虑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因为孩子的发展是多元的。他表示,青少年科技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希望全社会都重视科技教育,创新不从娃娃抓起,就没有发展后劲。
苏州中学党委书记陶旭东说:“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的教育,更离不开个人的兴趣。”陶旭东发现,如今不少家长在孩子身上投入很大的精力,为他们报名参加各类补习班,但不少都是带着功利主义的目的,而没有考虑是否适合孩子。他认为,教育要因材施教,为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平台,不要让中小学应试教育扼杀优秀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刘君达在今年4月举办的第27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并经江苏省政府批准,获得201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青少年科技创新培源奖”。此外,他还在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为江苏拿下全国一等奖。
据介绍,第16届“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中,全国共有3名中学生荣获最高奖项“小小科学家”称号。来自江苏省的另外2名选手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蔡奕茗、蔡奕荃在本次评选活动中获得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