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校应用成果转化率超七成 专家:放开手脚
“高校如何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主引擎、主标杆?”11月16日,省政府召开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对接会聚焦这一主题。当下,江苏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热度如何?效果怎样?还存在哪些短板?记者就此进行多方采访。
联姻式合作频频上演
11月14日,中国药科大学与南京圣和药业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16日,该校又与9家药企“牵手”,签署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建、成果转化等协议。据校长来茂德介绍,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该校积极探索与企业开展联姻式深度合作,先后与江苏恒瑞医药、江苏豪森、康缘药业及南京先声等省内知名药企强强联合,打造江苏最强新药创制及转化协同创新共同体。 “由我校和恒瑞医药联合开发的注射用药盐酸伊立替康,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美国FDA认证获准在美国上市的注射剂,去年又成功获批在日本上市。”来茂德说,由药大和先声药业联合开发的依达拉奉注射液,国内市场销售超过30亿元。
在江苏高校中,类似的深度合作不止一例。南京医科大学在江宁区建立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品与技术研发产业化中试基地,成功孵化南京广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5家生物医药公司和企业。“我校与泰州医药城、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等亲密合作,构建校地科技产业辐射支撑体系。”该校校长胡刚透露,近三年,学校技术转移中心就银杏酮酯分散片等22个项目,与江苏神龙药业等13家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
“有形之手”力促成果转化
为促进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江苏打出“组合拳”。在全国较早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构建国家、省和学校三级协同创新体系。2012年开始,全省分两批共立项建设59个、培育建设12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计划实施以来,相关高校围绕区域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关键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强势推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省教育厅副厅长洪流说。截至今年4月,协同创新计划共获得国家级成果奖励97项、省部级成果奖励810项、授权发明专利5281件、转化应用成果1659项,产生经济效益约860亿元,为政府部门提供智库决策、解决社会和行业产业重大问题等300余项。
促进产学研牵手合作是又一“重拳”。省教育厅等组织高校与企业共建各类产学研联合体3000个,组织1万多名高校教师到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或开展联合攻关。全省高校与省内企业合作承担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占全省一半以上,大批产学研合作案例入选教育部《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集》。
我省还定期发布上年度全省高校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排行榜”以及高校“四技”服务排名情况,推动本科高校普遍建设高校技术转移中心。
今年8月发布的相关监测结果显示,我省高校应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率达71.5%,高于上年13.1个百分点。
对接短板迫切需要拉长
在江苏141所高校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冷热不均”,一些薄弱环节有待加强。一些高校安于现状,对国家和地方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研究不多,缺乏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空间的理念;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跟不上时代步伐,创新和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乔旭认为,高校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力度要加大,步伐要加快。前不久教育部科技司司长在为高校相关负责人作报告时反复强调,不要再向上面要政策,上面政策已经给足了,关键是怎么落实、怎么执行、怎么推进。
“职称评定是主要指挥棒。”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孔令义说,高校职称评定看重论文和基金课题,而对科技成果转化重视不够,目前仍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无疑会影响教师们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热情和积极性,此种状况迫切需要改变。
南京圣和药业研发中心副主任赵立文感言,原创性成果对医药企业意义重大,只有原创性成果转化才能保证产业的先进性,目前高校在这方面比较欠缺。
重点解决两个“一公里”
“在经济社会发展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尤其需要作为人才库、思想库、创新主体的高校勇于担当。”“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出人才、出成果、出生产力,三者缺一不可。”省政府16日召开的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对接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对于出生产力,省政府要求高校重点在解决“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上下功夫。解决“最先一公里”问题,就是要完善科技成果产权制度,下放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就是要完善成果转化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
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院士表示,在高校向新要求看齐的同时,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牵线搭桥工作。“与高校自发的‘单兵作战’相比,有组织的校企对接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校最好有专门的机构来解决‘最后一公里’。”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处处长张正东建言,科技成果转化会涉及一系列经济和法律问题,高校现有的事业编制的机构不容易“放开手脚”干事。“外省已有先例,我们可作参考。” (蒋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