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专家呼吁莫让“隐性不公平”伤了孩子
“请把公平成长的权利还给学生,请把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权利还给学生。”11月28日至29日,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2016年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影响力论坛在常州高级中学举行。论坛上,多位校长、高级教师和教育专家等把矛头指向校园内的教育不公平,呼吁莫让“隐性不公平”伤了学习处于弱势的孩子。
业界人士把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流动人口等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公平称为“显性教育不公平”,而把校园内学习成绩处于弱势的学生遭遇的种种轻视且易被忽视的不公平称为“隐性教育不公平”。
课堂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舞台,关系到每个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在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睢宁高级中学校长李本松眼中,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屡见不鲜。“少数考试分数较高的学生成了教师关注的焦点,而不少考试分数较低的学生则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在课堂上俨然成了‘优生’的‘陪读’,成为‘被遗忘的角色’。”李本松说,学生的能力不仅仅指应试能力,还包括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这些能力不是仅凭一张试卷就能完全揭示出来的。
“课堂教学的公平是学校教育公平最重要的基础。” 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泰兴市洋思中学副校长刘金玉说,不少学校的差生由一科差发展到几科差,成为了教师眼中的“破罐子”,最终“破罐子破摔”,混日子、逃学乃至辍学。“一个学生发生这样大变化的根由是什么?是课堂教育出了问题,是课堂学科教育没有真正做到公平,没有真正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应邀主持此次论坛主题沙龙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曾专门撰文透视隐性教育不公平问题。据介绍,多年前他在安徽农村开展辍学调查时就发现,80%以上辍学的学生并不是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而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经常受到忽视、嘲笑甚至欺负,导致他们在学校毫无快乐可言,经常生活在压抑、担惊受怕的情绪之中,所以就经常逃学并最终辍学。
北京师范大学的学者调查发现,教师不公平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有多种表现:一是课堂提问上的歧视。由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对老师的课堂提问不能较好地回答,所以有些教师认为“提问差生”是浪费时间, 索性就不提问或少提问。二是座位安排上的歧视。有些教师安排座位不是依据学生的身高、视力等因素, 而是把优等生和有望升学的学生座位排在教室中间靠前几排,差生则分布在边排和后排。三是在作业批改上的歧视。有些老师在批改差生作业时往往不太认真,有时为了节省时间, 干脆就不批改。四是老师对犯错误学生的处理不平等。差生和优等生犯同样的错误,老师往往对优等生能网开一面,而对差生斤斤计较,甚至从严从重处理,等等。
学校管理中也存在“隐形不公平”问题。如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虽然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设立任何形式的重点班,但在学校内部变相设立重点班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
据了解,老师不能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有个人因素,如缺少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意识、职业道德“滑坡”等,也有被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应试教育“指挥棒”逼迫的无奈。苏北一位中学校长指出,不少地方由于班级人数太多,师生比严重失衡,导致教师无暇也无力兼顾到全体学生。而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特征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看分数不看素养,也倒逼教师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泰州中学高级教师董旭午感言,当下基础教育的很多学校尤其是高中,几乎是一切为了分数和升学率,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就高人几等,一俊遮百丑,什么好事都是他们的,而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难免受到轻视。
破解学校中存在的隐性教育不公平问题,需要相关各方共同努力。刘金玉认为,每一位老师都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升职业素养。“要做到教育公平,必须首先确信每一个学生都可教,都能教得好,这是教育公平的前提。”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李本松说,教师只有具有崇高的职业情怀,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精心呵护学生。“一个缺乏爱心的教师,不可能具有平等意识,也不会注重教育公平。”
多位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表示,学校要本着对国家和民族未来负责的态度,努力改变应试评价“指挥棒”,建立多元的综合评价指标,“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