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大教授开设"慕课" 不到一天浏览量直冲30万
有人问过扬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张美林院长,一堂课能教几个学生?从事声乐教学20多年的张教授回答说,“能教七八个学生就顶天了!”但是张教授在互联网上开设的《美声之林》“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的简写音译,指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每堂课都有几十万的点击量,最新一期《美声之林》慕课的内容是《雁南飞》,上线不到一天浏览量直冲30万,这意味有30 万名学生通过网络聆听了张教授的讲授。
“今年1月份正式开始录制声乐慕课的,当时在国内高校属于首创,一开始想法很简单,就是要通过慕课,把声乐课开在网上,让任何人都能学习到。”开设慕课之初,张美林也曾经担心声乐教学曲高和寡没有受众,结果《美声之林》的火爆出乎意料,第一期竟然就突破了50万,现在已经录制了近34课,总点击数已经超过2000万了!
“其实美声之林缘于学校研究生院题例库的建设,也是一种个人行为,在没有一分钱的支持下,我们花了大概一个半月凭自己的力量,开始了慕课的道路。”张美林一开始找身边的老师做嘉宾,渐渐地全国各地专业学院的老师主动加入,许多人千里迢迢自费来扬州录课,也是冲着这个平台。
张美林惊叹于互联网的威力之大,也感慨对于艺术充满渴求的受众数量之多,然而巨大的成就感带来的眩晕很快平复,张美林感到了肩头的担子更重。作为一档纯公益全免费的声乐慕课,为了录好每期节目,张美林要备很长时间的课。“每一期选取什么歌曲,讲解什么内容,如何让普通人都能听懂,这些都是需要思考备课的内容。平时上课都是一对一,上慕课则是一对几十万,而且录制过程一气呵成,不能有任何的错讹或失误。每期演唱嘉宾演唱风格不同,也会有各自的缺点,在讲解时就要不断根据现场的演唱,进行剖析,实际上,上好一堂慕课,比平时上课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因为慕课,对于电子产品兴趣不大的张美林已经把各种APP玩得很溜;因为慕课,点击率已经成为张美林和他协作团队挂在嘴边的数据,而对于大学老师很陌生的“用户意识”也逐渐融入其中。 “开始以为就是专业学生看,数据告诉我大部分是业余爱好者。那授课内容就要既有学术性还要有普及价值,语言呢,一定要用大白话。”张美林告诉记者,为了让课程受欢迎,他们在选歌上也是颇费脑筋,最后发现,还是经典的老歌最受大众的欢迎,《鸿雁》《在水一方》……都给《美声之林》带来了单堂课超百万的点击量。
不仅选歌有技巧,推出的时机也是门学问。“我们非常准时,讲信用,10个月了从来没有误过一期;我们采取线上和线下的方法把美声之林进行推广,比如最近我就去了十多所高校进行讲座……”上个月在扬州市音乐厅,来自北京、浙江、广西、云南、甘肃等地的10多名声乐演唱家一展歌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美声之林》慕课嘉宾,他们从网络中“走出来”,成为慕课线上和线下交汇的华彩时刻。
如此天量的点击,如果能够有效地商业开发,哪怕简单地在课堂的背景板做做广告,也将是一笔极为可观的商业回报。《美声之林》是迅速变现还是继续公益和免费?张美林告诉记者,不是没有人来沟通过——坐拥数十万稳定的粉丝、两千万的天量点击,无疑是商业谈判的重要筹码,但张美林表示,还是继续公益和免费的做法吧。互联网的精髓本来就是分享,慕课更是如此。在网络上极受欢迎的耶鲁大学开放课每堂课制作费高达三四万美元,但一直是免费推出,这也是大学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
“虽然不少慕课平台都设立了互动论坛,但由于录制教师、助教也承担着线下教学任务,线上互动较少,活跃度不高。”张美林表示,在线化、规模化优势明显的慕课模式有利于打破教育资源地域分布不均,但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还存在渗透率低、辍学率高、互动体验差、商业模式不健全等问题。慕课要想推动教育改革,还是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李源 孙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