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 ——云龙区人大常委会持续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孟祥 通讯员 沈成会 倪娜
近年来,云龙区人大常委会将教育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不断强化监督,推动全区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自2012年至今,区人大常委会多次安排专项教育调研活动,赴云龙区中小学、幼儿园实地视察,提出中肯的建议意见,用实际行动践行人大监督职能,督促指导全区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2013年,云龙区高分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检,位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被省政府评为“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集体”。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未来3至5年我市入学压力剧增,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义务教育均衡化水平发展迫在眉睫。
今年4月25日,云龙区人大对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在常委会主任夏春辉、副主任王艳的带领下,实地察看了解放路教育集团、一中云龙实验学校的校舍建设、教育装备、校园文化等情况,深入班级课堂了解学校的教学工作。
针对师资队伍紧张、教师队伍能力和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建设规划标准不高、进度滞后等问题,区人大代表建议:根据生源增加情况增加教师编制,加大优秀教师招聘力度,逐步改善现有教师队伍紧缺问题;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引进高学历名优教师,继续加强初中教育优质均衡;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把教育用地、学校建设纳入建设规划通盘考虑,对已纳入规划的学校建设项目要加快推进,缓解现行学校的招生压力。
云龙区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青蓝工程,精心打造名优、骨干后备人才库“双百工程”,组建9个区级名师工作室,培养省特级教师6名、区级以上名师362名。均衡配置优质教师资源,构建“省市区校四级联动”培训体系,实施“云龙名师梯队培养工程”,通过集团化办学引导优质师资向相对薄弱学校辐射。全面落实校长任期交流制、“后备校长”跟岗培训制,持续推进校干轮岗交流和竞争上岗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加大投入办好学前教育
云龙区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突出抓好公益性、普惠性的学前教育,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师资力量,科学规范管理,以全省第三、苏北第一的成绩荣获“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称号。
2012年9月和2015年3月,云龙区人大两次对学前教育进行视察,并对《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进行执法检查。通过实地调研翠屏教育、阳光绿地、惠民教育等多个幼儿园,代表们对云龙区学前教育给予充分肯定,并对今后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要求根据人口变化趋势及学前教育资源分布现状,按照规模适度、提高质量、方便就近的原则,超前规划学前教育发展,高起点推进幼儿园建设。
云龙区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发展长效机制,完善财政保障体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投入体制,新增教育经费优先向学前教育倾斜;制定生均财政拨款标准,2016年,按照每生每年350元的标准拨付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430万元;建立经济困难家庭儿童资助体系,按照每人每年1000元的标准进行资助。
目前,全区已达到平均每9000人1所幼儿园,省优质园率达到73.91%,适龄儿童入园率达99.8%以上,按照二期五年计划还将按照省优标准新建、改建幼儿园15所以上,到2020年全区省优质园达到90%以上。
全面提升云龙教育品牌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到2020年县(市)区要全部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苏北唯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全市唯一的“省首批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单位”,云龙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提升智慧校园建设水平。今年,云龙区还将作为全市唯一单位首家迎接“省基础教育装备示范区”验收。
自2014年以来,云龙人大连续3年对区内教育现代化推进情况进行专题视察,实地查看了三中云龙实验学校、云兴小学土山寺分校、城东分校、解放路小学下河头校区、新元分校、徐师一附小经十路小学、公园巷小学李庄分校、青年路小学绿地商务城分校、翠屏教育幼儿园、云龙教育实验幼儿园等地。
近年来,云龙区按照教育现代化要求,创新工作思路,推进教育改革。一是大力实施名校、名师、名科“三名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与品位,打造云龙教育品牌。二是加快教育对外开放,持续推进与南通、上海教育的合作。三是深入推进以青年路、公园巷、一附小、解放路、云兴为领衔学校的5个小学教育集团建设,实现名校与新校、名校与分校、名校与普校的无缝对接。四是推进初中“名校嫁接”,成立一中、三中云龙实验学校,实施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文化建设、质量评价和考核机制“五个统一”,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师资队伍、优质教科研成果“三个共享”。
代表们认为,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贯彻教育兴区、教育强区的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了云龙的教育品牌。在新一轮教育学南通、学上海的过程中,云龙教育要抓住发展机遇,真学真懂真用,彰显品牌特色,结合区域实际,依靠优势教育资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