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我们的生活朝气蓬勃
◎徐州市全民阅读促进会 人生,是一路跌倒,一路长大;日子,是一半艰辛,一半甜美。人生,必须拥有一颗强大的心,才能面对人生的风雨坎坷。这颗强大的心,书能给予。然而,时下有人在感慨时光的飞逝,却天天熬夜玩手机;有人在焦虑未来的迷茫,却依旧迷恋于打游戏。其实,读书才是你对抗时间的最好方式。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读书可以;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抓紧时间读点书吧,读书让我们的生活朝气蓬勃! 世界读书日日益临近,每年这个时候都能愈发感受到读书的氛围,感受到人们对读书话题的关注。读书是一场精神的长跑,无论何时开始,都不会太晚。对每个人来说,如果你想不断提升自己、拓展视野、启迪智慧,不妨以热情和时间拥抱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读书对人的性格有很强的塑造作用。如果全民都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整个民族的性格都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因为书会用一种审美化的方式,春风化雨,把你的心性变得温情而丰富。 什么叫阅读?不是说随便浏览了一条信息就叫阅读。真正的阅读,是能够利于思维和引发思考的,是能够产生思想火花的。尼采说过一句话:所有的事情要是都靠外部的刺激来维持的话,那么这个激情不会持续很久。真正的阅读,只能靠你自己的兴趣,对文字的兴趣,对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和艺术的兴趣。有思维活动产生的阅读才是有价值的。人们对阅读的兴趣和需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读文学书固然是好,但有些人对文学并不爱好,反而愿意看些“杂”书。这些所谓不入流的书籍未必就不上“档次”,相反,对有些人来说读了可能锦上添花,如虎添翼。 哲人有言:“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对于很多人而言,现代生活或许是平凡的,但平凡并不意味着接受平庸。读书,恰恰是克服平庸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阅读不仅给人以知识,更像一艘航船,带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从狭隘驶向开阔。我们在讲述阅读话题时,常常提到一个国家的名字:以色列。在犹太民族的传统中,阅读与呼吸是联系在一起的。家庭的阅读氛围,决定了孩子的阅读习惯。做父母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与成长的过程。陪孩子一起长大的同时,父母也变得更加富有,这种富有是精神和学识的富有。做父母,不应满足于获得一张给孩子生命的许可证,也应该获得一张让孩子有权利成为精神富有者的通行证。 在书的海洋里,阅读,不只是读,首先需要带着感受的情怀,这比逐字逐句的啃读、条条理理的辨析更为重要。阅读是一种习惯、一种卓尔不群的好习惯,既是习惯,便可养成,既是习惯,便当坚持。正如有位专家说的那样,只有阅读,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神驰天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读书能让人成就梦想,读书能让我们的生活朝气蓬勃。读书让人有一个充实、丰盈的精神世界,让人懂得世界与人类的真善美,让人获得精神的自由。1969年,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北延安梁家河村,开始了7年多的知青生活。每天晚上和午休间隙,习近平最喜欢在窑洞里看书。书是他下乡时带来的,满满一箱,借着墨水瓶做的煤油灯,他一读就是许久。可以想见,这些静谧自怡的读书时光,对他树立为国为民的大理想、拓展胸怀天下的大视野极有裨益。 在手机普及的今天,如何唤醒路边的电话亭?近日,在保留原功能的基础上,上海成功将一批电话亭转型为“悦读亭”,放置特色的书籍,推介名家名作,开启图书“漂流”。方寸空间,书香充盈,不仅让电话亭重焕生机,也让城市街头增添文化色彩。在电子阅读日益流行的今天,许多人仍然难以割舍对纸质书籍的喜爱。但当前,我国平均每43.85万人才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有资料介绍,不管如何偏远,在美国的公共图书馆系统遍及全美每一个社区,每1万人就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而且62%的美国人都拥有社区图书馆借书证,每年光顾公共图书馆达11亿人次。 读书需要选择,需要披沙拣金、取精用弘,即在前人确定的经典谱系基础上筛选、增删和确定时代的、民族的、个人的经典。这就需要精读,甚至不断重读经典。当然,有时间泛读杂书也是必要的,但不能主次颠倒。泛读杂读的目的终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经典,守护经典。读书就跟吃饭穿衣一样,只有适合自己的菜是最好的。人的口味和习惯千差万别,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你,“跟风阅读”并不可取。但现在“跟风阅读”似乎已经成了风气。读书说到底是自己的事,否则跟在别人后面、追逐时尚潮流,不过是读给别人看的,而真正的阅读是读给自己的。因此,建议那些渴望用书籍丰富自己的读者一定要坚持在书海中寻寻觅觅,直到找到那本让你心动的书。 “吃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读。”(陈忠实)吃饭和穿衣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读书等精神层面的享受。相较于过往,如今的潮流风向标主要发源于网络,更新更快、花样更多,却也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如若不加选择地终日追逐,部分人空虚迷茫的状态只怕更甚。“人或者总要有个主题,使你魂梦系之。”人们的生活,除了眼前的搞怪视频、偶尔的轻松娱乐,还应该有科学、文化、艺术等饱满且值得追寻的日常。与其在屏幕中“坐井观天”,被流行文化消费,倒不如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有媒体研究者曾说:“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所热爱的东西”,直接影响着人生的主题能否深化。警惕“娱乐至死”、拒绝浮躁,静下来寻找值得交付的热爱,无论是一首好诗、一篇好文、一本好书,恐怕都比十来秒的视觉冲击有意义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