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稿——曹学海:关于书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徐州第十中学读书。因受著名作家魏巍、世界文豪高尔基的影响,立志当一名作家。但是当时家境贫寒,买不起课外书阅读,就借来同学的书抄写,至今仍保留一本黎汝清出版的诗集《清凤岩》手抄本。我还在放学以后,帮着搬运工人推车,为的是要书看。
有一次,我用捡废品积攒的7毛多钱,买了一本刚出版面市的小说《激战无名川》,高高兴兴地跑到语文老师张家郡面前,告诉他我买了一本新书!我以为张老师会表扬我,没想到张老师说:“曹学海,你家这么困难,卖废品首先要贴补家用,赶快把书退了!”又说:“你爱好很多,要花好多钱,唯有文学可以白手起家。多看,多写,将来你也可以出书。”
那时我家住的房子还是土坯墙,我睡觉的“床”是用树叶子铺的地铺。为了激励自己,我在“床头”上方的土墙壁上挖了一个书洞,用白纸装订了一本厚厚的图书模型,封面上题写了书名《春天之歌》,放进了那个书洞,这就是我中学时代的书柜和唯一一本无字藏书。每天晚上我睡觉前、早晨醒来后,都能看到它,时时提醒我要为实现志向而奋斗。
1975年,我初中毕业一年后,被分配到徐州利国煤矿工作。每月的工资只留下7元生活费,大部分给父母,供养弟弟妹妹上学。就这7元钱,我还省吃俭用,每月要买一本书看。不过那时能买到的书很少,很多中外名著尚被列为“禁书”,市面上买不到。
我真正能够博览群书,是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5月,我调到徐州广播电台当记者。这时的中国,许多中外名著被解禁了,新书不断出版,同时随着家境的好转,收入的增多,买书也不用发愁了。
书读的多了,文章写得多了,出书也就水到渠成了。
1986年,我与同事合作编写的《突起者之歌》一书出版。1988年,我的新闻专著《大风起兮云飞扬——广播新闻采写与启示》一书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仅过两年,我创作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结为《花魂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5月,我又出版了《曹学海新闻论说集》、《曹学海纪实作品集》、《曹学海文学作品集》和《我眼中的中国名记者》四卷集的《学海文丛》(新华出版社),《一个记者的报告》也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有专家指出,曹学海同志的著作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他在新闻学研究与实践和文学创作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对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上述领域的当代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料。
此外,由我主编和参与编辑的重要专著有《胡乔木谈新闻出版》(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永远的商凯》(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岁月留声》(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和《谁持彩练当空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等10多部。
改革开放实现了我的读书梦、出书梦,我应该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回报这个伟大的时代!
2004年5月28日,徐州市教育局在彭城饭店举行了“曹学海先生著作捐赠仪式”,徐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李为健(原中共徐州市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教育局副局长郭成立等有关领导及徐州市6县(市)5区教育局装备站长出席了捐赠仪式。
我此次捐赠的个人著作包括《曹学海纪实作品集》、文学作品集《那日黄昏》、人物传记《我眼中的中国名记者》和新闻业务专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另有一本是我夫人郑西英女士编的《名人友人话说曹学海》,共8000余册,价值20多万元,无偿捐赠给徐州县市区的中学图书馆(室),为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在捐赠仪式上,我做了主题为《感恩教育》的发言,当谈到自己在中学求学的经历时,竟泣不成声,感动了在场每一个人。我说,没有母校老师的培养,就不会有我的今天,现在,我能写书、出书,是教育的结果,所以,我应该回报教育。”
来源:临海听曹 作者:曹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