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徐州市完成新一轮 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优化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12-20

 

至2020年,中心城区增加41所小学、40所中学
 

 

发布人:市规划局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樊海涛

日前市政府第12次常务会审查通过了《徐州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布点专项规划优化(2016-2020)》。12月18日,市规划局在新城区报业传媒大厦召开发布会,对本轮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优化情况进行通报。

据介绍,我市近年来积极优化中小学布局,城乡教育资源迅速扩大,配置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益显著提高。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校布局不够合理,有些学校规模较小、条件不佳、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不高,撤并程序不够规范,部分规划学校建设滞后,大班额问题仍较为突出。据介绍,本轮优化工作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基础教育规律,牢牢把握基础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完善基础教育体制机制,健全基础教育政策保障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据市规划局副局长张可远介绍,本轮优化中小学布局将秉持如下4个原则。

根据居住空间迁移动态调整中小学布局。密切对接各区政府及部门意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人口分布、新学校建设标准等内容,全面优化学校布点。

适当增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整体质量。在学校建设标准制定方面,要满足和适度超过2015年版的省教育现代化标准;对于省标准里没有明确的指标,参照我省教育强市南通市的标准制定;新建学校中具备条件的,在办学规模、用地范围、设施配备等方面适当提高建设标准。

整合优化老城区教育资源,并坚持以下原则:在保持现有办学规模前提下调整布局;加强学校整合,原则上不再原址扩建,鼓励外迁办学;规模偏小的学校,结合老城改造拆迁,由名校牵头进行撤并整合,并加强研究资源共享利用的途径方法。

近远期相结合,规划指标刚性弹性相结合。结合布局规划,对下一步学校建设涉及的区域规划、征地拆迁、土地开发等因素进行系统梳理研究,以保障学校落地建设。近期规划建设的中小学,重点布局在就学压力较大、可操作性强的片区;远期依据总规确定的居住用地预测人口规模,根据千人指标确定学位供给数量和空间规模,并参考用地评价和服务半径进行选址,为中小学用地预留空间。

据悉,此次规划方案主要从学校用地布局、用地规模、空间服务能力、生源情况和用地环境等5个方面,来建立中小学用地布局评价体系。规划选址主要考虑人口密度(已考虑放开二孩政策)、现状学校、规划用地性质、交通情况及周边环境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做好学校布局的空间引导。

学校建设指标主要参考《省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2015年)》,小学用地标准按照18—23平方米/人,班额45人。中学用地标准按照23—28平方米/人,班额50人。目前,中心城区内有条件按照上述标准建设的学校,在规划中均予以严格控制;条件较好的片区适当提高了用地标准;用地条件受到限制的学校,通过系统梳理和整合用地,尽可能扩大学校用地规模。从规划编制到实施,始终坚持教育优先的原则。

相比2012年我市启动中小学建设专项规划时,小学数量已由101所增加到规划期末的142所,中学数量已由53所增加到规划期末的93所,学校建设规模可以满足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内居住360万人口的适龄学生入学要求。

优化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是满足群众教育资源需求,提升基础教育综合实力的必要举措,对于进一步打造区域性教育高地、增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市要求,要结合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对教育发展趋势加强系统性分析,确保中小学布点规划适应未来城市发展要求;必须保证义务教育公办属性,不讲困难、不谈条件,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和美好期盼;进一步明确时间节点、分解目标任务、细化工作责任,确保规划落实到位。

目前,市教育局和各区根据实际情况,将中小学校建设统筹纳入全市年度重点工程建设计划,市规划局将切实做好后续规划服务工作,确保中小学校建设按序时计划推进。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