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前脚离开学校,后脚就扎进各种培训班……本报 “问诊教育生态”系列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在省政协委员昨天的分组讨论当中,教育界等领域的委员也表示,“校外培训”已成为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一起裹挟其中。这其中,家长的恐慌和压力一部分来自于社会各种评价体系。除了严厉打击校外补课行为,学校自身规范办学行为也很重要。
实习生 王莹利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于丹丹/文 戎毅晔/摄
谈校外培训
考试卷是个指挥棒 规范校内办学行为更重要
“媒体的报道发人深省,无数的学生和家庭,被补习裹挟,没有闲暇,没有快乐,没有充足的睡眠,没有健康的体格,没有清纯明亮的目光……这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究竟生了什么病?该如何医治?”省政协委员、南京市中医院党委书记虞鹤鸣一直在追踪本报“问诊教育生态系列报道”。他这一次带来的提案和教育相关,建议进一步规范教育市场,让教育回归本源。他认为,教育的本源是回归到人,要尊重孩子天性和自身的发展规律。
“最近一段时间大家都在说,去年整治校外培训机构是史上最严的一年。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可能更重要的就是要规范我们校内的办学行为。”省政协委员、南京琅琊路小学校长戚韵东告诉记者。“如果老师每次考试时,都弄个奥数题在里边,家长就不淡定了,要赶紧送孩子到培训机构去学。家长哪里知道培训机构师资怎么样?都是‘跟风’。”戚韵东委员说,这样一种从众心理,其实是社会各种评价体系所带来的,连卖房子的也在给学区房排名!这些都在无形当中给老百姓施加了压力。
谈师德建设
老师价值观影响孩子
发自内心的热爱最可贵
“老师的价值观很重要,老师的价值观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戚韵东委员说,有的老师不追求名利,对课程、对他的教学事业是如此的热爱。“我们学校有一个老师,自己做了好多年的二十四节气课程,完全就是因为热爱。只有这样一种从内心发出的真实情感,才能让好老师留在孩子的心中。”戚韵东委员说,这种对教师事业发自内心的热情和热爱,是难能可贵的。
在昨天的分组讨论中,省政协委员、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说,教师的主要工作应该是教学科研和立德树人。高校教师可以做技术转让,但是不能成为主业。
谈弹性离校
开辟提升素质的“第二课堂”
让志愿者走进校园
2018年,南京实施的“弹性离校”获得教育部点赞,昨天,委员们也提到了南京弹性离校,认为如果能够将“离校前”的时间利用好,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裨益良多的。戚韵东委员说,“弹性离校”也构建了孩子第二种校园生活。“我觉得可以建立一种联动的机制,或者由教育主管部门来建立一个资源库。”戚韵东委员说,学校可以去申请,选择一些有专长的老师或者志愿者,让他们走进校园,丰富孩子的“第二种校园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