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穿上“马甲”卷土重来 江苏多部门联手打击
最近,随着《每日经济新闻》发布的一份深度调查,让“校园贷卷土重来”话题进入微博热搜榜前十。自2016年5月暂停校园贷业务以来,校园贷再次成为热点。媒体调查发现,闪银、拍拍贷、及贷等平台在国家取缔校园贷之后,仍悄悄从事该业务。在记者测试的平台中,仍从事校园贷的占比超过42%。其中,闪银平台向学生发放高利贷年化利率高达199.38%,该平台还“发明”了变种“砍头息”,借1000元,实际只得790元!
校园贷变身“校园害”!是什么导致校园贷屡禁不止?记者采访发现,校园贷仅是一个缩影,由此演变出的现金贷、套路贷,又该如何小心防范?年轻大学生该养成什么样的消费观?又该如何培养金融素养?
最初,我只是想买个手机
新学期将近,在南京打暑期工的张赞心里一直很不安,每晚失眠。“家里人的意思是退学吧。”他说,我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就这么画上了休止符吗?
摆在张赞和父母面前的,是十个网贷平台、6万多元本金、10万元本息的还款。2017年9月,张赞从江苏去厦门上大学。“刚开学不久,就有学长到宿舍推荐分期乐APP,跟舍友一起注册了。”他说,看到身边同学们都用上了苹果手机,我也想要,就在分期乐上买了一款7000多元的苹果7PLUS,选择了12期分期。
把玩着手里的这台手机,如今的张赞陷入后悔。“我用父母给的生活费还分期,然后手头就没什么钱了,于是就又借钱,陷入借了还、还了借的循环。”张赞说,不知不觉,利息越滚越多,突然发现有5万多元要还的时候,就彻底傻眼了。
就在这个绝望的时候,他又看到了拍拍贷。张赞说,刷微博时跳出了拍拍贷的APP广告,注册借款特别容易,前前后后借了两三千。就这样,张赞在两个APP平台上,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维持着正常的校园生活。从2017年9月至今,他已经前后在十个平台贷款,本金超过6万元,加上利息,需还的资金达到了10万元。张赞说,每个APP平台,每个月都是几百块,看起来不多,加起来就几千了,再加上利滚利,就越滚越大。
这个暑假,张赞都在打工还钱,原本清晰的前途,也变成了不知何时能还完的高利贷。回过头看,他对自己当初“入坑”也有些不理解。“学长推荐、各种公众号、微博、视频广告等等,到处都是借款广告。开了一个头,就不可收拾。后来,明知道是坑,为了每个月还款,也不得不往坑里跳。”他说。
购买电子产品,是很多大学生陷入校园贷的最初原因。而申请门槛低、每月分期还,营造了一种花钱很少的错觉,这些学生逐步陷入校园贷的漩涡中。从2016年至今,大学生和家长因校园贷而影响正常生活的事件时有发生。2018年11月12日,武汉首例校园贷恶势力案件宣判,以敲诈勒索罪判处5人有期徒刑。2018年1月初,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校园贷案件,入选该院当年十大典型案例。该院认为,“零门槛”“无抵押”“高额度”等宣传遍布陷阱,校园贷已沦为“校园害”。净化校园环境,把非法校园贷扫地出门,一方面需要执法机关擦亮眼睛,该出手时就出手,依法严厉打击;另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的识别能力,对换了不同“马甲”登场的校园贷新骗局能一眼识破。
整顿后,校园贷为何卷土重来?
非法金融活动的手,伸向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一方面助推了学生的消费、攀比欲望,一方面又将学生及其家庭拉向高利贷的痛苦深渊。据不完全统计,高峰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校园贷的网贷平台达50多个。
为了遏制这种行为,防止扩大蔓延,从2016年5月起,教育部、原银监会、人社部等多个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整顿校园贷活动。在江苏,校园贷主要是输入性风险,本地网贷机构数量与规模均较少,多是线下非法金融活动。南通市地方金融监管局金融监管二处处长樊保兵参与了当地校园贷整治工作。“凡注册在本地的网贷机构,基本上取缔了。”他说,目前明目张胆地做校园贷的看不见了,但是不排除有偷偷摸摸做的,他们一旦接到举报就会立即行动。
“尽管相关部门三令五申,学生仍可以在多个网贷平台申请到高息贷款,这就说明,部分网贷平台抱着侥幸心理,妄图以简单的页面提醒来规避责任。”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倪渊伟说。
硬币的另一面,是大学生不容忽视的消费金融需求。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大学生,谈及校园贷、分期乐、趣分期等等,丝毫不陌生,不论是自己还是身边同学,均有过借钱消费的经历。樊保兵告诉记者,很多大学生在向网贷平台借款时,知道利息高,有的是碍于同学情面帮人借钱。借来的钱,主要用来购买电子产品、吃饭等社交消费。
今年大学毕业的小张,在大一时就跟着学长做过中介,学长放贷,他拿中介费。“学生借5000元,到手是4500元,其中先给我500元中介费。”小张说,当时有一搭没一搭做,后来就不再做了。
大学生高消费,可以说是校园贷生存的土壤。而微博、公众号、视频APP等各种渠道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使借钱变成一件极其“容易”的事,只需要下载个APP,注册申请即可,简单、快速。
2018年,拥有2.2亿用户的记账理财APP随手记发布了《中国首份00后大学生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00后大学生月平均生活费为2049元,而2008年大学生的月均生活费仅498元,十年时间,平均生活费增长了4倍。其中,数码产品、就餐、衣服帽子是生活费支出的三大项。
穿上“马甲”后,校园贷性质未变
随着整治活动的开展,校园贷纷纷穿上了各种“马甲”,从最初单纯的校园贷,变身为美容贷、714高炮等现金贷,随后又继续演变成如今遭严打的“套路贷”。
“都是套路!”一位并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业资深从业人员告诉记者,前端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涉嫌集资诈骗,中端是高利率放贷(含各类费用),后端则涉嫌暴力、软暴力催收。他说,这些贷款平台或者线下高利贷如果没有(软)暴力催收,如何赚钱维持运转?在他看来,非法高利放贷金融活动唯一主要的风控手段就是(软)暴力催收。
视线回到校园贷本身。事实上,早在2005年左右,各大银行就尝试向在校大学生发放信用卡,不久后被叫停。此后,银行对于大学生信用卡一直持谨慎态度。倪渊伟认为,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主要依赖央行征信报告预测信用卡、贷款申请人的违约风险,而在校生一般使用信贷产品时间较短或压根没有信贷记录,不足以支撑信贷决策。他说,金融科技时代,金融机构可加强大数据风控能力建设,借助金融科技更准确评估学生申请人的违约风险,使得更多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享受低成本金融服务。
这是一场涉及多个部门联合行动的打击活动。记者从江苏省市场监管局获悉,即日起至2020年底,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非法金融活动广告线索监测排查活动,内容主要包括非法集资类、非法借贷类及非法投资理财类等三大类15种行为,范围包括户外广告、企业网站、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自媒体发布广告的监测排查。同时探索对电视剧、综艺栏目等植入的金融活动广告和“抖音”“快手”“微博”等当前应用广泛的社交类平台的监测排查。
8月1日,江苏省纪委监委、省委政法委联合召开非法金融活动专项治理工作动员部署会议,要求到今年底,全省“套路贷”违法犯罪活动新发生案件数量和相关群众举报投诉大幅度下降。到明年底, “套路贷”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根本遏制。
堵后门,必须开正门。记者了解到,目前很多银行正在与互联网机构建立合作,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技术、数据和消费场景为年轻人提供信贷服务。倪渊伟说,用户在互联网平台的生态数据可以辅助用户画像构建和信用风险评估,与央行征信报告数据形成互补,可有效控制风险成本。
还有两周左右的时间,又一波年满18岁学生将迈入大学的校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升大学生的金融素养,刻不容缓!
本报记者 赵伟莉 梅剑飞
实习生 洪 叶 华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