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是我们民族一个久远的梦
|
◎文/图 朱存明 中国是一个艺术的大国,传统艺术璀若星辰,是民族精神的形象表现。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岩画、彩陶、青铜器、玉器纹饰等等,都曾经达到高峰,是一个时代艺术的表现。 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观念形成,出现了一些新的艺术形式,汉画像石就是这一个时期艺术的典型代表。两汉四百余年,奠定了中华民族性的基础;汉画像石艺术,开创了中国审美文化的崭新格局。 泱泱汉画,美在何处?这是一种强悍的艺术,表现了统一民族形成时期的豪气;这是一种生命的艺术,生死的轮回在此得到了展示;这是一种壮阔的艺术,显示了汉代人博大的胸襟;这是一种古拙的艺术,中国画的技法在此起步。 本文的目的,就是让大家走进汉画、认识汉画、理解汉画、体验汉画,活用汉画,进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解读中国艺术传统,寻求民族艺术之根,提高民族文化自信,促进中国艺术的现代复兴。 我从小生在徐州,长在徐州,徐州就是我的故乡。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里,在汉代比较发达,留下了不少汉代的遗存,我从小就喜欢徐州的汉画像石艺术,经常去云龙湖畔的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认真观看各种汉画像石,留下深刻的印象。 你看那日中神乌,月中玉兔,九头神怪,人身鸟头。 你看那雷公擂鼓,河伯出行,雨师倾盆,河伯拔屋。 车辚辚,马萧萧,龙驾车,虎奔跑,凤凰鸣,猿猴跳。 你看那伏羲麟身,女娲蛇躯,三皇五帝,尧舜大禹。 居家饮宴,歌舞欢乐,六博游戏,研经诵习。 远方灵物,殊域异类,鱼龙漫衍,蹶张神力。 说不完的天上人间,看不完的的世俗巨画。汉画像石艺术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向我们诉说那一段悲怆的历史,展示祥云缭绕的诸神场景,向我们展示汉代艺术无穷的魅力。 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收藏有徐州及其周边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约1800块,展览的汉画像石也有近800块。这些汉画像石,像一个历史的画卷,具体真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汉代人的生活、生产、社会与信仰等等。 我在年轻时很难真正看懂汉画像石艺术,后来上了大学,在高校当老师,便开始研究这一艺术。今天看汉画像是我们民族艺术中的最重要的一个类型,其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其艺术形式的独特性与创造性,都是其他艺术很难相比的。但一些普通的老百姓还是不易看懂,今天我们要了解历史,传承文脉,普及汉画像知识就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说:“汉画像就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鲁迅先生生前曾广泛搜集汉画像石拓片,称其“深沉雄大”,如果取材进行美术特别是版画创作,一定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汉画像石”呢?汉画像石就是汉代人在一些石板上雕刻的图画。这些石板原来往往是建筑的构件,如墓室、祠堂、汉阙、棺椁等。石头因其质地坚硬不易腐朽而保存到今天。加上汉代人视死如生,主张厚葬,所以就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汉画像石。 不仅在徐州、鲁西南、山东大部,而且在河南南阳、四川、成都、陕北、榆林等地都发现汉画像石。汉画像石因为石材笨重不好流传与传播,古人发明了“拓片”的一种复制形式,遂使汉画像成了最早的“拓印版画”而广为流传。所以汉画像石又称为“汉画像”“汉画”。其实,汉画像石,是一种雕刻。当拓下来成为墨本时就成了一幅画。 在汉画像石艺术研究发展史上,我们可以把汉画像石的研究分为古代的研究与现代的研究。古代的是一种“金石学”的研究,现代的是一种“考古学”“文化学”“美术学”的研究。 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有个重要的人物可以看做两个阶段的分界线,这个人物就是金石学家黄易。由于黄易重新发现了武氏祠堂的汉画像石,逐渐形成了研究的热潮。 黄易,浙江仁和人,擅长金石学。乾隆五十一年秋八月(1786),他经河南往东,到了济宁任职,作为金石学家的黄易喜欢翻阅地方志,他在《嘉祥县志》中看到了县南三十里紫云山西,有汉太子墓石享堂三座,久没土中,不尽者三尺,石壁刻伏羲以来祥瑞及古忠孝人物,极纤巧;还有汉碑一通,文字不可辨。后黄易在民间访得拓本,发现是武班碑,不禁狂喜。九月,他又一次前去考察,知道了此地为武宅山,因河道屡次泛滥,填淤了石室。黄易便找人挖出武梁祠画像。其中有“孔子见老子画像”、双阙,阙上书“武氏祠”三大字,三面俱人物画像,又有“建和元年武氏石阙铭”。这些都见于赵明诚的《金石录》与洪括的著作中。 其中的“孔子见老子画像”黄易认为是圣迹图,应该保护起来,所以移入济宁州学,与“武荣碑”一起保存。其它的汉画像石移动不便,就地建立祠堂,把画像镶在墙壁中,找当地人世代看守。此花费要在“数百金”,他以捐款的形式解决经费来源。 黄易不仅开创汉画像发掘、著录的新方法,而且开创保护汉代画像石的先河,影响深远。 所以有人称黄易是“中国田野考古第一人”。我曾经多次去济宁考察汉画像石,在济宁州学中见到“孔子见老子画像”,保护得很好,不由得对黄易充满了敬意。 黄易以后,考古学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汉画像石的研究也逐渐发展,形成了一门显学。 巍巍汉画,烈烈汉风。 深沉雄大,气势恢宏。 汉画就是我们民族一个久远的梦。 (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文学院教授,《汉学大系》主编) 总第4期 探求中华文化起源 保护民族传统基因 关注前沿学术研究 分享人文思想光芒 《汉风周刊》每周五出版 邮箱:1740449948@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