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事业阶段』书写最美风景 ——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李鸿民
|
||
|
||
|
||
|
开栏语 今天,徐州日报“五老故事会”正式“开讲”。首讲的是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李鸿民。12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央组织部《关于表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表彰了150个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450位先进个人,江苏15位先进个人中,我市离休干部李鸿民成为徐州唯一入选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新形势下做好老干部管理工作,就是要立足时代发展新要求,紧紧围绕广大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引导广大老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发挥“五老”作用,更好地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老”指的是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 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宝贵的工作经验,他们的精神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五老精神”概括提炼为: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简称“忠诚、关爱、创新、奉献”。四句话,内涵丰富,寓意深刻。 如何充分发挥“五老”的自身优势,为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作贡献,作为新型主流媒体,把“五老”的精神传承下去,发挥他们的作用,我们责无旁贷。 在这里,我们诚挚邀请更多的老同志参与到我们讲故事的行列里来,和我们一起凝聚“五老”力量,树新时代家风;弘扬优良传统,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 在这里,既有老同志书写亲身经历的故事,也有本报记者的专题采访;既讲优良传统的好家风,也记录新时代普通人的奋斗故事;诗词、书画、摄影等作品精彩呈现;健康、乐活表达生活态度…… 从笔尖到指尖、从报端到网端、从整合到聚合,我们将集中力量实现多平台互动共通,努力书写好每一个故事,在融媒体平台上打造属于自己的老年传播力量。 奋进新时代,不忘老(好)传统。 “五老故事会”编辑部 12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央组织部《关于表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表彰了150个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450位先进个人,江苏15位先进个人中,我市离休干部李鸿民成为徐州唯一入选者。 本月20日,是李鸿民例行到市委老干部活动中心书画室活动的日子。每周二、周五的上午,十余位书画同好都会聚在这里写字、画画、下棋。这天,偌大的书案上摊着一张17日的《人民日报》,李老的名字列在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江苏省”第三位。 “20多年前,中国书法理论家冯亦吾对我说,人生可分三个阶段,30岁前是知识准备阶段,30岁至60岁是职业阶段,60岁以后才是事业阶段。”自离休后,李鸿民助力家乡建设,致力地方文史研究、文物保护,推动老年教育和书法活动,在自己的“事业阶段”书写了最美风景。 从『文官』到『最美老干部』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李鸿民,字乐农,1931年生于丰县梁寨镇小李寨村,少时在乡间私塾接受了传统教育的启蒙,1948年冬家乡解放后做了小学教员,1949年任华山县梁寨区文书,1953年调至徐州专员公署,27年间任过文书、秘书、科长、农办副主任。1980年调至沛县后,从县委副书记做到县长、县委书记。1984年起任淮阴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淮阴市委副书记兼市委秘书长。1991年调回徐州,任市政协副主席,1994年离休。 李老家中有一副对联“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言中”。离休后的他告别了职场,开启了人生的另一番天地:“人到老了得有四忘,忘记身份,忘记年龄,忘记功劳,忘记恩怨。” 然而,人们并没有忘记,历史并没有忘记。徐州文史学者、作家田秉锷说:“在位、在职之日,他关注文化传统、文化事业和文化人的命运,一个雄辩的例证是,1984年春,他以沛县县委书记的身份联络丰县县委,由两县党政联合召开了宣扬汉文化的大风笔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汉文化学者、名流贤达济济一堂,颂扬汉功,畅叙汉情,固一时之胜事。同年,他主持新镌了歌风碑,重修了歌风台,恢复了射戟亭,新建了泗水亭公园,刊行了《沛县志》今译本等,在地方官层面,最先关注‘汉风’溯源。” 在职之时,人们以“文官”称他,离休后,他以文人之身参与社会活动。1999年,他应市委组织部、市老干部局的委托,带领一群离退休干部筹办宣武老年大学,不计报酬、艰苦创业,使老年大学迅速发展到113个班级,学员超过7000人。2014年,徐州作家宋梅为李老撰写长篇报告文学《似水年华——一位文官的人生之路》,采访过程中,“无论走到哪里,无不受到被采访者的欢迎和支持。” 2018年底,他被徐州市委老干部局评为徐州市“最美老干部”,先进材料里总结他在离休的25年里,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共产党员本色,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一如既往地关心家乡发展、情系家乡建设,常年致力于家乡文化教育事业。 在书画活动室,李老面对老友们的祝贺,淡然说:“入党誓词里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句话,我们老同志虽然不在职了,但仍可以发挥作用,作对社会力所能及的贡献。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就是我作为共产党员要‘奋斗终身’的最好践行。” 情系桑梓 倾心文史 为历史文化名城存史留痕 16岁到徐州城上学,18岁工作,李鸿民说:“我对徐州的感情,根深蒂固。” 离休之后,他被推选为徐州史志学会会长,致力于地方文化的活动组织、乡贤研究、古迹探访,不但鼓与呼,还亲访亲文:“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离退休老同志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市委老干部活动中心采访时,正遇徐州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长郭海林,他请李老为新开办的《名城徐州》杂志题写“名城徐州 传承文明”。提起李老对徐州文史的贡献,郭海林说:“《徐州史志》杂志每期的审稿会李老必到,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还亲自撰文,他对徐州地方文化的认识、积累很厚。在他任史志学会会长期间,经常带着我们到邳州、新沂、丰县走访调研,他是知行合一的模范。” 征集“三亲”史料是政协传统,李老说:“从政协离休后满脑子依然是文史、抢救文史,我这个年龄人的亲历、亲闻、亲见,再不写就晚了。”离休后,他为自己设定了每年的文史写作计划,不求多,但求实,至今已写了20余篇。 “历史上,徐州为兵家必争之地,帝王将相之乡,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徐州居然出了3个督军,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安徽督军张文生是沛县人,甘肃督军兼省长陆洪涛是铜山人,福建督军兼省长李厚基是丰县人,历史不应该被埋没。” 为了写好李厚基,他两赴天津,走访故人、查阅史料,文章发表后引起天津、福建、台湾文史界的关注:“我和李厚基既是同乡,又是近邻,耳闻目睹过这位督军晚年的生活,李厚基的后人、客居美国的李传勋看了说,我们家的事情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太感谢您了。” 2014年,他将自己在华山县和徐州地委工作期间形成的61本工作札记捐赠给市档案馆,整理出版《史林撷叶——李鸿民工作札记选辑》。2016年他多方牵头,组织学者编纂《徐州明清十人文萃》,并为《江苏文脉》工程《徐州艺文志》的修订提供了清雍正五年《彭城李氏家谱》等多部古籍及线索。 为弄清日占时期丰县大王楼惨案确切被害人数,他组织全村和近村80岁以上老人3次座谈:“写这篇小文章是在20年前,如果当年没有调查清楚,这段历史就永远成了一笔糊涂账。”李老后又亲撰《丰县大王楼日军屠杀记事碑文》立于黄楼中学,“勘石铭志,以告慰逝者,警戒生者。” 李老正在着手为家乡小李寨村写村志:“材料已准备十几年了,每次回村都去看望老人,有一年看望了8位老人,第二年有6位不在了,村里的历史,再不写,以后就没人知道了。” 遍访乡闾,保护文物 抢救黄泛区被湮没的记忆 从村到区,从区到县,再到淮阴、徐州,工作了45年,担任过多种职务,李老说回过头想想,最值得怀念的地方却是家乡这片热土。离休后,他有了充分的时间常回故乡小住,在丰县和徐州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下,为家乡兴学、修路,挖掘保护历史文物,建设碑廊、碑园、书院。 “丰县是黄泛区,洪水过境后的泥沙深达六七米,丰县的地面文物多被淹埋,每找到一件,都很宝贵,都是丰县人民的财富。”作为徐州明清唯一状元李蟠的本家,李老离休后寻找家族遗存已多年,每次回家乡,都要各处打听:“李蟠状元碑是由李蟠撰文并书写我们这支李氏始祖的墓表碑,李氏族谱里有明确记载,然而上世纪50年代被推倒后,一直不知去向。”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新年,状元碑终于从一户农家的堂屋墙下挖出,碑已断为两截,打着手电筒下去看,墓表落款为“大清康熙五十四年岁次已未仲春穀旦赐状元及翰林院修撰己卯科顺天乡试正主考纂修一统志十一世孙百拜谨撰并书”。沉埋50年的家族遗物终于重见天日,让李老激动不已:“这墓表,文章好,有历史价值;字好,有艺术价值。出于状元之手,可谓‘双绝碑’。”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历史文物,李老自筹资金,以民间力量在状元的故乡丰县梁寨镇黄楼建造了状元碑园,将陆续寻找到的4块李蟠手迹碑、3块李厚基碑以及明代“得正碑”等多件古碑立于园中,碑园的碑廊里嵌有李蟠《报母家书》等传世金石。人们因碑园对彭城李氏族中李蟠、李卫、李厚基等闻名于世的人物有了更多的了解,这里已成远近学子的科普教育基地。 “状元碑原立于丰县李新集村东李氏始祖七公墓前,此后李新集又叫程子院,因宋代理学家程颢在此办书院而得名。”兴建状元碑园后,李老又推动地方政府复建了丰县程子书院。 程子书院内的书法碑廊与一墙之隔的李蟠状元碑园碑廊、200米之外的黄楼中学碑廊形成三足鼎立的书法艺术展示聚集区,成为研究传统书艺的文化佳园。这些,都离不开李老的精心促成。 以书会友,雅趣天成 包容中收获生命的风景 李老说除了文史写作、文物保护,他的最爱还有书法:“林语堂说,人的一生到老如果能剩一个‘趣’字,就是高尚的了。我理解的趣,是雅趣,我的雅趣就是书法。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养成了每天练习书法的习惯。” 李老前些年已在对自己离休后的各项社会活动做减法,辞去了多个学会的工作,然而每周在老干部活动中心书画室的活动还是风雨无阻:“我们十几个人,以书会友,一团和气。” 在老年大学教诗词的黄新铭老师认识李老近30年了:“我和李老因诗结缘,我在编辑《当代诗人咏徐州》时,先通过李老的诗‘认识’了他,后来在诗词协会活动中常有交流,他乐于助人,支持各种群团组织活动,热心,没架子,这些年徐州诗词协会会员出诗集,好多都是他题写书名或撰写序言。” 离休后的第三年,李老加入了中国标准草书学社,为高级社员。在他引导下,有十多位书法爱好者走上了标准草书研习之路。在老年大学教书法的王聿藩老师告诉记者:“书法是人品性情的体现,李老的标准草书人书俱老,很受书法爱好者欢迎。他的书法多次在国内展览中获奖,为中南海所收藏,而且走出了国门。” 李老的家里有6个书橱,床头上还放着一排书,那是他以备夜半醒来时看的。从书画活动室回到家里,李老讲起了他最近看的《曾国藩文集》:“曾国藩说,‘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老人最不该有妒的心理,人生一世,无论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盛衰与荣辱,都该如长河归大海,大海可以包容万物。” 李老夫妻二人是在1948年淮海战役的炮火声中结为连理的,2008年,子女们专门为二老的钻石婚和幸福大家庭出过专集相册。李老的孙女在接受采访时说,爷爷不管遇到什么,从没有悲观或懈怠的情绪,他对整个家族的建设、家风的传承是潜移默化的,他对我们从没有说教,但我们能从他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他的精神力量。” “再美丽的青春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只有青春一般的心情,才是生命中不变的风景。”李老笑说:“我与天山共白头,白头相映亦风流,愿每位老朋友都能找到生活中的乐趣,盛世之下,延年益寿。” 他人印象 ■程大利(徐州籍书画家,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 我们常常喜欢用“大度”这个词,大度是心胸境界气局的修养,是一个人长期修炼的结果,是长期磨砺的积极状态,大度才有高格调。鸿民同志的诗词、书法、文章均以大度夺人。大度地看人阅世,大度地披览人生造化,自会生出许多境界不同的感想,摄到文中便成了感人的风景。 ■董尧(铜山籍作家,著有《北洋兵戈》等): 李鸿民从不以自己的学识凌驾于人,从不对人指手画脚 ,就连他的诗文也不见“官气”。我极敬佩他这一点。 ■赵彭城(徐州文史学者,市政协原副主席): 鸿民先生花甲之后,梅开二度,一展雄姿,兴办老年教育,功莫大焉!工作之余他又编就《捞针集》,我很欣赏。“针”者真也,“针”者珍也。“针”从浩瀚的人生大海中捞起,去织补历史网络的漏洞,去描绘现实生活的美好……凡事求真务实则是朴素无华的真理,力求修养为一个真人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王华超(书香徐州形象大使,市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 李老为人平易,为官亲和,一生坚守“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是官员的修身榜样和文化名人。对出世与入世的选择,反映出的是一种人生态度,而态度凸显的则是智慧。李老是一个静以修身、持心若水的人,善守静者,心宽似海,心明如镜,心坚如钢,安得静心有洞天。 ■叶荣强(徐州市档案馆馆长、市政协委员): 文章千古事,档案万年青。李老从普通的文书,到长期担任要职的公仆,一直爱岗守责、爱民敬业。他没有仅仅限于要事,更没有迷于“闹市”,却长期痴于静心思考、用心记录,无意有意间积累了一份详实而独特的个人工作简史,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上世纪基层火热的革命和艰辛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