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关节炎日 爱护关节指南请收好
每年10月12日“世界关节炎日”,旨在提高公众对关节炎的认知,强调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防止致残。很多人以为关节退变是“老年专属”,实则30岁后关节就已悄悄老化,其发病率甚至高于心脑血管疾病。主动守护关节健康,远比问题爆发后补救更有效。
要小心!这5件事最伤关节
年龄增长 随着年纪变大,软骨获取的营养减少,骨骼中无机物增多,弹力和韧性下降,关节退变会自然加速。
体重超标 体重每增加一分,下肢髋、膝、踝关节的负重就多一分,还会改变步态和体态,破坏关节生物力学平衡,加速磨损。
关节外伤 年轻人患关节炎,常与关节外伤有关。若关节受伤后未及时规范治疗,尤其是关节骨折未精准复位,易引发创伤性关节炎;长期劳损、错误运动方式也会增加关节损伤风险。
过度劳累 中医有“久劳伤骨”之说,关节“用得太狠”会造成机械性磨损,比如装修工、电焊工常蹲着工作,易损伤膝关节半月板;山区农村人群关节炎发病率高于城市,也与关节过度劳损密切相关。
寒冷潮湿 中医视“风寒湿邪”为骨痹主要诱因,寒邪凝滞、湿邪黏滞,寒冷会让关节周围血液循环变慢,软骨营养输送受阻、润滑液分泌减少,既加重摩擦磨损,又会促使炎性因子增多,加剧炎症;还会让肌肉韧带紧张,降低关节灵活度,增加损伤概率。
别踩坑!防治关节炎的常见误区
1.“补钙能防骨关节炎”:现代医学明确,补钙+维生素D可预防骨质疏松,但骨关节炎损伤的是软骨,单纯补钙很难有效果。
2.“运动越多/越少越好”:适当科学的运动对于关节健康是必要的,过量的运动或者不适当的运动是对关节有损伤的,比如经常爬山,每天爬楼锻炼等。运动结束后休息2小时,能消除关节的疲劳,才是合适的强度。中医则强调“适度运动以通气血”,避免“久动伤筋”“久坐伤肉”,推荐散步、太极拳等和缓运动。
3.“消炎镇痛药可长期吃”:这类药只能短期缓解疼痛,无法治疗关节炎,长期服用可能伤肠胃、心脑血管和肾脏,有基础病者需慎用,用药前必须遵医嘱。
4.“晨僵忍忍就过去”:现代医学视晨僵为关节炎早期信号,是关节炎症的典型表现;中医也认为,早晨关节活动不灵活,多因夜间气血运行缓慢、湿邪凝滞,若忽视易发展为“骨痹”,需尽早干预。
这样做!帮关节“延缓衰老”
调体质+控体重,给关节“减负”
体重是影响承重关节(尤其是膝关节)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减少高油高糖)+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减轻膝关节等承重关节负担,延缓疾病进展。中医调理:肝肾不足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食用枸杞、山药、杜仲等食材,或通过艾灸关元、肾俞等穴位,补肝肾、强筋骨;痰湿体质者可多吃茯苓、薏米,助运化、减体重。
科学运动+中医功法,强肌护关节
选择低冲击有氧运动(游泳、骑自行车、平路快走),避免关节损伤;通过靠墙静蹲、直腿抬高训练,强化大腿股四头肌,稳定膝关节。中医传统功法:推荐太极拳、八段锦,动作和缓,能疏通关节气血、增强肌肉力量,且对关节冲击小,适合各年龄段人群,每天练习15~20分钟即可。
日常养护 细节里藏着关节健康
保暖避邪,中医强调“避风寒、防潮湿”,天冷时戴护膝,夏天别让空调直吹关节,避免风寒湿邪侵袭;保暖可维持关节周围血液循环,减少炎症风险。多吃钙和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骨关节炎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氨基葡萄糖;中医则建议根据体质调理,如气血不足者多吃红枣、当归,关节不适时可外用艾叶、生姜煮水熏洗,温通经络、缓解疼痛。避免久坐久站,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加重关节压力,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做简单的关节屈伸动作,促进气血流通。
关节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石”。中西医联手护关节,从日常小事做起,才能让你远离疼痛,灵活自在地享受生活!
就诊导航
徐州市中医院骨科门诊:门诊三楼A区
咨询电话:
0516-87385582(骨科分诊台)
0516-87385581(中医骨伤特色治疗室)
骨科病房:西区十五楼、十六楼、十七楼
咨询电话:
0516-87385156
骨伤科一病区(关节)
0516-87385166
骨伤科二病区(创伤)
0516-87385176
骨伤科三病区(脊柱)
文、图/由徐州市中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