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频道 > 特色美食

花生被推为护心宝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4-26

 原标题:花生被推为护心宝(独家报道)

受访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北京协和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科副主任 陈伟

山东沂蒙花生食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陈峰

花生自古就有“长寿果”之称。近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一项最新研究指出,日常饮食中加入适量花生,有助于防止动脉硬化,有效降低心脏病和脑卒中的风险。其实,除了护心外,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花生,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好处。

最便宜的坚果贵族

与其他坚果相比,花生几乎是国人食谱中出镜率最高的。除了五香花生、陈醋花生、油炸花生,它还藏在炒菜、炖菜、凉拌菜里,成为餐桌上随处可见的百搭食物。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这与花生的性价比在坚果中最高有关。花生蛋白质、脂肪含量比肉、蛋还高,有“植物肉”之称,价格却是坚果中最便宜的,市场上随处可以买到。

一般认为,花生原产于秘鲁和巴西。考古发现,秘鲁沿海一处废墟中有大量古代花生,可追溯至公元前500年。后来,航海家将花生带到西班牙,再传到世界各地。

中外人民爱吃花生,并创造出不同的吃法。在我国,上海人爱吃花生冷面、椒盐花生、琥珀花生,东北人喜欢陈醋花生,山东人钟爱五香花生,河南人偏爱的花生糕,制作历史可追溯到宋朝。在西方国家,花生的常见吃法是做成花生酱,数据显示,美国人每年花生酱消费量高达32万吨。另外,法国人喜欢餐前吃点盐焗花生。

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花生生产国,产量约占全球的43%。数据显示,2016~2017年,我国花生压榨量高达650万吨,食用加工花生量约为792万吨。

健康6大功效

专家指出,花生之所以受到全球人的喜爱,不仅因为它的美味,还有多种意想不到的健康益处。

降脂护心。美国研究发现,用餐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会出现短暂增加,适量吃点花生,有助于抑制甘油三酯水平,减少动脉扩张,预防心脏病和脑中风。山东沂蒙花生食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峰表示,花生之所以护心,关键在于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抗击癌症。花生富含叶酸和植物固醇,对预防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有显著效果。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研究发现,每天适量吃点花生,有助于抗击癌症,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提高智力。花生所含的赖氨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利于促进脑细胞发育,增强记忆力。

美容养颜。吃花生易产生饱腹感,其植物性脂肪不但不易导致肥胖,反而具有一定健美功效,益于保持体形。加上它富含维生素E、卵磷脂等,有抗氧化效果,利于美容养颜、延缓衰老。

抑制出血。花生红衣富含纤维素、蛋白质和多酚类物质,能促进血小板再生,缓解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症状。

降低死亡风险。美国团队针对美国、中国上海两大消费群体的研究发现,常吃花生的人,死亡风险分别降低21%和17%。

吃花生有讲究

吃花生好处多,但范志红表示,要发挥最大保健作用,也有很多讲究。

每天吃10~25克。花生油脂含量高达40%,食用过多易致肥胖,因此每天食用10~25克(不带壳,一小把)为宜。患有痛风、胆囊炎、糖尿病、慢性胃病的人,不宜摄入过多油脂,吃太多花生可能加重病情。对花生过敏的人应避免吃花生。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吃整粒花生时要有成人看护,且不能说笑打闹,否则有呛入气管的风险。

五香花生最健康。五香花生做法简单,水煮花生时,适量放些花椒、桂皮、八角,再加点盐即可。这种做法没有经过油炸或烘烤,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花生的原始风味和营养。老人的牙口不好,煮五香花生时要熟透,便于咀嚼。

油炸花生要少吃。多味花生、紫薯花生、油炸花生等,经过反复油炸或烘烤,花生蛋白脱水,吃的时候容易吸干喉咙里的水分,导致抵抗力下降,出现炎症。因此,建议大家尽量少吃油炸或烘焙花生,尤其是咽喉炎患者,偶尔吃过之后,要多喝水。

把花生加入菜肴和主食。日常烹饪中,很多菜肴和主食都可加入花生,好吃又健康。比如,将煮好的五香花生与蔬菜丁拌在一起,作为早餐的凉菜,搭配粥或馒头;还可以在煮粥时加一小把花生,煮熟后的花生变成粉红色,色香味俱全;将烤花生切成花生碎,洒在菜上,和蔬菜混着吃,能避免咽喉过干问题;炖肉时加把花生,味道更鲜。

花生酱适合增重。花生磨成酱后,其营养价值和花生没有太大差异。需要增加体重的人可将花生酱涂抹在面包或馒头上,味道很好,也能有效增加食物热量。

发霉的花生吃不得。花生保存不当,容易长黄曲霉毒素,这种毒素有致畸致癌作用。储存花生要充分晒干、注意防潮,如不小心吃到有霉味、苦味的花生,一定要立即吐出并漱口。

最后,北京协和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科副主任陈伟提醒,花生虽然利于护心,但完全指望它护心并不可取。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保证营养均衡,勤于锻炼身体,戒烟限酒,都很重要。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