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展频道 > 三农

耿集“乡贤文化”创新乡村有效治理新模式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2-22

 

用老百姓的“法” 平老百姓的“事” 
耿集“乡贤文化”创新乡村有效治理新模式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旭东

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实现这一要求就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贾汪区耿集街道办事处结合当地社情,在法治的框架下,以德治为补充,从2014年推出“乡贤”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自治新模式,发挥乡贤人熟、事熟、村情熟的特点和德高望重、说话有分量的优势,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用老百姓的“法儿”,平老百姓的“事儿”,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近三年来办事处没有发生规模群访事件,被称为“耿集乡贤调解模式”。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何谓“乡贤”?耿集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魏利民认为乡贤要具备三个特点:德高望重、公道正派、老百姓认可。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村内家族长辈正具备这些特点,他们人缘好、口碑好、调解能力强,长期以来,村民遇事都会找他们先“评理”,久而久之,这些“乡贤”成为乡村治理中不可或缺的自治力量。

2014年11月,耿集办事处为整合资源,通过个人自荐、村民推举和组织审核的形式,从辖区13个行政村84个自然村中选拔出165位乡贤,成立了“耿集乡贤协会”,投入25万元在街道办事处旁边建设起办公面积约240平方米的“乡贤工作室”,并于2015年7月在民政部门正式注册成为全国首家“乡贤协会”,专职从事乡村矛盾纠纷调解工作。

今年67岁的耿德堂是耿集乡贤协会的会长,同时也是协会的“金牌调解员”,说起他调解过的案例,大家都是交口称赞。耿德堂原是永庄村的党委书记,威望高、口碑好,退休后依然积极发挥余热。记者见到他的第一印象就是精神矍铄、快人快语,说起这些年来协会调解过的案例,耿德堂如数家珍。“协会2014年11月成立,当年就调解112例,成功调解100例,为农民工追回工资36万元;2015年,调解585例,成功调解572例,帮助追回农民工工资180万元;2016年,调解466例,成功调解450例;2017年,调解218例,成功调解200例。”他告诉记者,这些案例大多是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宅基地纠纷、经济纠纷等,这些事情在农村经常出现,事情看起来不大,如果处理不好,群众就会到街道办事处来讨要说法,甚至继续上访。在一旁的协会副会长李洪信说起耿德堂2016年调解过的一起农民工赔偿案例就非常感慨。

2016年2月底的一天,寒气袭人,一位农村妇女用三轮车拉着丈夫到耿集街道办事处解决问题。原来他们家住邳州八义集镇,她的丈夫耿某当年46岁,在耿集打工意外坠楼重伤致残,房产老板只是把耿某送到医院治疗一个月,就给送回老家,不给赔偿,也无协议。妻子拉着耿某半个月多次到工地要求赔偿无果,只得到街道办事处寻求帮助。耿德堂得知后,将夫妻俩请到乡贤调解工作室,了解情况后,立即到工地找房产老板协商,但是老板依然置之不理。耿德堂急中生智,在外面拉着老板就嚷嚷起来,引来越来越多的工友聚集过来,他大声告诉大家:“你们大家看看,老板就是这么对待你们农民工的,受伤了也不给赔偿,你们给他干活万一受伤怎么办?”工友们在现场也是群情激奋,老板怕引起众怒,立马服软,把耿德堂拉到一边,愿意赔偿,随后签订了赔偿协议。就这样,一个上午就把夫妇俩半个月来的问题解决了。

掐得准“脉儿”,找得着“根儿”,摸得着“门儿”,乡贤们在处理矛盾纠纷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用百姓的“法儿”,平息了百姓的“事儿”,越来越多的村民有矛盾有纠纷首先想到的是乡贤调解,都得到了满意的解决。如今,乡贤协会在街道办事处有1个“乡贤工作室”,在13个村有“乡贤工作站”,在自然村有165个“乡贤之家”,形成了三级调解网络,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案例数量也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用文艺演出传递社会正能量

乡贤们在调处纠纷、化解矛盾时,深深感到不能被动地等着群众来求助,更重要的是主动对村民进行思想教育、政策宣传、先进典型事例的感化,乡贤们不但是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更应该是思想教育的宣传员,如果老百姓能够知晓、掌握、运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调解起来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耿集乡贤文化艺术团应运而生。

艺术团坚持自捐自办自编自演的宗旨, 成立之初,艺术团成员纷纷慷慨解囊,少则二三百元,多则一千元、两千元,一天功夫捐款近万元,添置了必要的乐器、服装、道具。演出中将乡贤们调解过的真实案例进行艺术改编,将党的方针政策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讲,让更多的群众从中受到教育。今年2月7日,在耿集镇柳元村文化礼堂,艺术团表演了小品《老两口看新闻》《三个儿媳》《走闺女》等丰富多彩的节目,让观看演出的群众赞不绝口。宋克义原是耿集中学的校长,后又到贾汪区教育局工作,退休后不忘发挥余热,他如今也是耿集乡贤协会副会长,同时还是艺术团团长,他告诉记者,《老两口看新闻》是宣讲十九大精神,通过老两口看“新闻联播”这种接地气的形式,将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好政策借助“老两口”的聊天传达给台下的观众;《三个儿媳》讲的是家庭内部孝敬老人的事;《走闺女》反映的是清正廉洁、传承好家风的主题。“这些节目贴近生活,老百姓看了都很有感受,比如我们演《三个儿媳》,台下就有老汉抹眼泪,可见节目反映了百姓心声。”

宋克义告诉记者,艺术团现有团员38人,最大年龄69岁,最小26岁,全部来自本乡本土。“我们的团员一边种地、做点小生意,一边排练演出,还要接送孩子上下学,照顾家中老人,这些困难没有难倒我们的团员,大家依然乐于奉献。更困难的是排练时,连用餐都不能保证,演出时租用舞台、车辆的费用都难以支付,但是全体团员依然坚定信念,默默付出。”

乡贤人热恋乡贤文化,几年来宣传态势不减,仅2017年就进行了“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贾汪区文艺演出乡镇(社区)行、“美好生活德法相伴”贾汪区法治文艺巡演镇村行、贾汪区“12·4”国家宪法日暨法治宣传活动文艺演出等专场演出30余场, 连续两个春节“送戏下村”,用文艺演出的形式传递社会正能量。

2018年新年伊始,在贾汪区“推广马庄经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的工作会议上,贾汪区委书记曹志亲自为“耿集乡贤文化艺术团”颁授“马庄农民乐团一分团”团旗,这让艺术团团员备受鼓舞,虽然面对发展的很多困难,但他们依然坚定信念,要把耿集乡贤文化打造成为贾汪的又一个靓丽名片。

“四大员”促进乡村协调发展

从最初的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到政策法规的宣传员,耿集乡贤们的职能在不断扩展。耿集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魏利民告诉记者,除了调解员、宣传员,乡贤们还是社情民意的联络员,文明监督的巡查员。“比如涉及房屋拆迁、土地确权等案件,邀请乡贤们搜集社情民意,参加听证,共同商议,推动问题解决。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邀请他们当巡查员,督促垃圾统一收储清运,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倡导文明新风。”

通过乡贤全面参与社会治理,变事后控制为事前预防,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引导,近年来耿集街道群体性事件、刑事案件、治安安全事故总量明显下降,人民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初步实现了乡村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魏利民对此深有感触,“农村矛盾的化解,靠法律法规,靠党的方针政策,但更多的是靠公序良俗。针对因家庭、邻里之间琐事引发的矛盾纠纷,充分利用村民重视亲情乡情的特点,乡贤们从‘情’入手,以‘情’动人,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尤其是一些矛盾纠纷多发村,自乡贤开展工作以来,没有一起打架斗殴事件,没有一例诉讼案件,更没有一起信访事项。” 魏利民说。

对于耿集乡贤协会未来的发展,魏利民希望借鉴古代官员卸甲归田的传统,把长期在外工作的耿集人在退休后吸引回乡发展为“新乡贤”,发挥他们思想新、见识广等优势,与老乡贤相互融合,促进农村群众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提升,实现耿集乡贤文化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