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展频道 > 三农

一路芳华到雨润 ——福达农场红色文化见闻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4-25

 

■雨润农产品特色小镇连续报道之一
一路芳华到雨润 
——福达农场红色文化见闻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明慧

高耸的毛主席像、遍布墙面的红色标语、萦绕院墙内的《英雄儿女》等红色老歌,一堵白墙将福达农场与外面的世界隔出了半个世纪的距离。

纵使外面的世界喧嚣热闹,这里仍保持着旧日的痕迹和当时的生活逻辑。

都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然而当曾经的过往变成回忆,一切却变得如此美好。作为雨润农产品特色小镇重要组成部分的福达农场,无疑保有这样的美好。满园芳华正茂的回忆,既是文化,也是特色。

将红色文化链接到农产品生产的共通点上,小镇的特色也因此变得更具厚重的底蕴。

有故事,这里变得有温度

去年4月,刚退休赋闲在家的张延祥老人与当时一起上山下乡的8位老知青第3次来到福达农场。这一次来,他觉得福达农场变得与他们当时下放、生活了五六年的地方越来越像。

“这个蚕匾子就是我们当时养蚕用的那种,四五月春蚕上山时,满屋都是蚕咬桑叶‘沙沙’的声音,没养过蚕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知道那声音能有这么大。”“当年,我们就是睡在这样的屋里,几个人一间,搪瓷茶缸、暖水瓶、铝饭盒和一顶印着‘为人民服务’的草帽,是每个人的‘标配’。”谈起过去那段一起奋斗、一起生活的芳华岁月,老知青们的回忆依旧鲜活生动。

没错,这里并不是一处凭空而起的小镇,追溯它的历史,还得从半个多世纪前说起。福达农场的前身徐州地区蚕种厂始建于1956年。1975年,40多位十七八岁,心怀理想、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来到徐州地区蚕种场插队。在这里,他们养过蚕、育过苗、守过桑园、晒过大粪、拉过马草,留下了关于青春的记忆。2001年,下放25周年时,张延祥与当年一起下放的老伙计们搞了一次聚会,此后,他们每年都会小聚一次,时间大致不变,但地点一直在变。不过到了2016年,几位老人一致锁定了今后知青聚会的地点。这年8月,福达农场重新修缮改造,张延祥和老伙计们一起帮助回忆复原,利用原有的建筑展现过去的场景。“以后再聚会,其他地方都不去了,就来这里,这儿怎么看怎么亲切,好像一转头,就能看见那时的自己。”张延祥说,或许没有插队经历的年轻人,很难理解这一辈人难解的知青情结,但对于他们来说,那代表着青春与梦想、汗水和奋斗,是人生的经历,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这里才让他们每次来都流连忘返。

有创意,这里变得有内涵

占地千余亩、位于徐州城西的福达农场不只适合怀旧,同时也值得细细品味。

各种文化创意不着痕迹地打通红色文化与农产品生产之间的互动,使得小镇的特色愈加鲜明。

位于农场进门不远处的供销社是一排老旧的砖瓦平房,从屋顶掉漆的木椽以及屋顶搭着的简易挡雨草席,一眼就能看出岁月的痕迹。50多岁的姜爱民自称是这里的主人,他说,以前要是家里有人在供销社上班,那这家人走路时,头都会仰得比别人高一些。

曲尺柜台、几排货架、一杆老秤,几坛老酒。供销社里的陈设、装饰和几十年前几无差别。售卖的富硒石磨面粉、富硒桑果干、桑果酒都由农场自己生产加工,自产自销,卖得一直不错。除了买些特产带回去外,来玩的游客也独爱饮一碗柜台酒。醇厚浓郁的高梁酒由木制酒端子从大肚酒坛中舀出来,酒香四溢,不饮自醉。“酒是雨润人用优质高梁自己酿造的,这味道在别家买不到!”老姜说,喝一碗柜台酒,捻两颗花生白果下酒,生活里有时就该有一点带仪式感的回忆。

在成为供销社“主人”前,姜爱民没啥“显赫”的背景,只是一名普通的裁缝,柜台隔壁摆着的老式缝纫机跟了姜爱民几十年。不忙的时候,老姜便偷闲踩几下,供销社里售卖的蓝印花布工艺品,便大多出自他的剪裁设计,纯朴的乡风和一针一线的手工感带着温度,显得那么特别。

与供销社一墙之隔的大队部,在几十年前可是最“核心”的基层组织了。无论是关乎生产生活的大事,还是邻里纠纷鸡毛蒜皮的小事,都由大队部说了算。走进福达农场这间面积不大,但五脏俱全的大队部里,依稀能看到当时忙碌的场景。大队会计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徐州地区蚕种场1965年的账簿,估计是桌上的旧算盘一笔一笔拨弄出来的。话筒和扩音喇叭,足以说明大队书记在当时的“话语权”,在里面喊上一嗓子,声音响彻农场,依然能听出当时“只争朝夕”的豪情壮志……

大队部的对面是传统农具展。除了竹篮、锅炝子、风箱等少数几件农具外,对于早已不务农事的城里人来说,许多都是叫不上名字、不知道干什么用的稀罕玩意儿。门口处的那个叫“太平车”的大家伙,是专门运输大批量物资的。可当时农村的大批量物资指的是啥?是嫁妆。没错,这就是1.0版的农村婚车。逛完农具展,再往里走,是一间老电影院。一转就“嘎吱嘎吱”响的旧放映机,轮番播放着《渡江侦察记》《红色娘子军》等红色经典老片。背后的白墙上,上官云珠、白杨、谢芳、田华、王丹凤……依然是当年绝代风华的模样,让人不禁唏嘘。

在蚕桑文化馆,运气好的话,你还可以看到非遗传承人一上一下同时操作脚踏缫丝车,织造一克千金的宋锦,这样能织宋绵的缫丝车,全国不超过10台;在知青文化馆,可以“正大光明”地逛逛男宿舍或女宿舍,然后就可以把“没去过异性宿舍”的遗憾,默默从心头勾划掉了;在人民公社大食堂,除了“八大碗”外,一定要品尝一下桑叶蒸的大包子或是调制的凉菜,没吃的话,就不要说你已尝尽了世间的万千美味;在人民公社大舞台,一定要听一场原汁原味的样板戏;在知青公寓,一定要和知心好友脚对脚地睡通铺,心连心地彻夜长谈……

有特色,这里将有大发展

作为徐州首批特色小镇示范点,徐州雨润农产品特色小镇彰显着产业+人文+旅游的鲜明特征。据介绍,雨润农产品特色小镇以实现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叠加、宜业宜居等功能为目标,按照功能区块将项目分为农副产品市场、旅游度假与生态农业休闲区、生态景观区等功能片区。

这其中,福达农场以红色文化为主线,彰显了雨润农产品特色小镇的“农”字特色。有过知青生活经历的著名学者、云龙书院院长徐放鸣,对雨润农产品特色小镇的红色文化特色有着自己的解读:“在我看来,雨润农产品特色小镇,是企业参与特色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具有探索性和示范性。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并且把它确定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中就包含了对于“革命文化”的自信。知青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一部分,锻造了后来成为共和国脊梁的一代英才,形成了具有时代印记的精神品格,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而雨润将其融入特色小镇建设,与农桑文化有机结合,一方面深化了小镇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打牢了雨润带动徐州西部城区综合性、立体式大发展的根基,相信未来,雨润的农产品特色小镇必将拥有更美好的前景。”

开业不到一年时间,雨润福达农场已接待旅游团两百余次,包括徐工集团、建设银行、北京罗麦科技、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徐州幼教集团、徐州征途拓展有限公司、泉山区委组织部、都市晨报夏令营、老知青团队等。这里的美好,将会被更多的人了解、体味。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