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展频道 > 三农

铜山:以乡风文明打造乡村振兴之“魂”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5-07

 

以乡风文明打造乡村振兴之“魂” 
——《铜山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解读(上)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明慧 通讯员 尚庆迎 魏朝星

“农,天下之大业也。”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融合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而其中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时的重要指示,4月27日,铜山区印发《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系统实施乡风文明建设工程,推动全区乡风文明建设。《计划》有何特点,如何落实,怎样达成引领乡村振兴的既定任务,本报将予以深度解读。

把乡风文明的旗帜树起来

文化是农村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沉淀,是农村人与物两大载体的外在体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此次铜山区出台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就是要从精神层面把乡村振兴的旗子扛起来。

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引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供给,繁荣乡村文艺创作;以满足全区百姓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全区乡风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建设“强富美高”新铜山作出贡献,这是《计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目标,坚持文化发展方式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坚持彰显铜山地方优秀文化的品牌特色,是《计划》确立的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计划》还旨在从四个方面着手,以乡风文明推进乡村振兴:遵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加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社会发展各方面,社会效益放首位,并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理念,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促进文化内容、服务形式、传播手段和发展业态创新,建立以人民需要为导向的文化运行机制,最大限度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充分发挥铜山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厚、科教实力雄厚的优势,立足传统文化,提升文化品位,凸显文化品牌特色,弘扬文化精神,实现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把乡风文明的目标定下来

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有了方向,才能把想做的事干好,才能让乡风文明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魂”。

未来3年,铜山打造乡风文明的总体目标是——至2020年,努力构建乡村文明程度高、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文化产品供给和文化服务丰富的铜山乡风文明建设新格局,构建地方特色鲜明、村村宜居宜业、文化环境美好、人人共建共享的幸福精神家园,进一步提升全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计划》中,这个总目标又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乡村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农村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文明进步扎实推进,农耕文化和农村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

乡村文化服务优质普惠。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和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100%,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乡风文明建设产品丰富。适应乡村人民群众需要的乡风文明建设产品、文化产品和文化供给更加丰富,群众性文体活动遍地开花,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充满活力。

乡风文明建设队伍壮大。文明建设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全面建立,各类群众文化培训和农村实用技能培训普及机制更加科学,一批铜山文化拔尖人才和乡村群众文化带头人在全区乃至全市具有一定影响,乡风文明建设人才队伍初成规模,结构逐步改善,层次不断提升。

乡村文化品牌魅力初显。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在全区引导形成文化的“一镇一品”和“一村一品”,叮叮腔、彭祖文化、黄集面塑、汉王石刻、吕梁奇石等铜山地方文化特质得以彰显,铜山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提升。

 

让乡风文明建设的行动实起来

 

再好的目标,不能付诸于行动,就是空谈。为了乡风文明建设的行动真正做实,《计划》还对各项保障措施进一步予以明确。

区委区政府成立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乡风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并把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业绩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强大合力。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财政保障机制,区政府对文化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区财政用体彩公益金以奖代补形式,对新建、扩建的镇级文体站由原先每平方米补助400元,提高标准至每平方米补助600元,改建每平方米补助100元,提高标准至每平方米补助300元,对行政村(社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补助标准参照镇级执行。对率先完成达标任务的镇文体站和村文化综合服务中心酌情进行奖励。同时,鼓励多方参与建设。引导农民、村集体和社会各方面资金共同投入乡风文明建设。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乡风文明建设。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高质量建设。

建立乡风文明建设考核标准,并将其纳入全区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并根据考核督查结果进行奖惩。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乡风文明建设模式,及时总结推广创建经验,确保乡风文明建设按序时进度推进,取得实效。

文件还要求,各镇(场、街道)制订本地乡风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年度实施方案,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文化体育建设用地可选取存量用地,优先立项、优先建设。制定鼓励非公资本投资乡风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的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技术创新、财税政策等方面享有优惠待遇。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