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激活乡村之魂,走好振兴之路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明慧 通讯员 尚庆迎 魏朝星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 4月,印发《铜山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7月,颁布《铜山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示范村建设考核细则》;今年年底,62个示范村将建成室内建筑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广场……一系列迅速行动,成为铜山乡村振兴的“拿魂”之举,同时也把文化的种子深耕进了乡间广袤的沃土上。 全国文明村三堡镇潘楼村正在建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礼堂,“阵仗大得跟市里正规的文化礼堂有得比”;主要从事蚕桑养殖和蔬菜种植的棠张镇沙庄村,村民们宁愿走几百米远,也自觉把废弃的垃圾送到村口的垃圾回收站;曾经被视为“软弱基层涣散党组织”的房村镇尚王村,路通了、水通了、电通了、人心更通了…… 文化兴村,文化铸魂。文化滋养下的乡村,原来也可以这么美好。 场所有了,乡村“活”起来了 “现在的农村跟过去印象里的农村真是大不相同了。”这是铜山区全国文明创建办公室乡村文化振兴组成员谢礼营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自从7月《铜山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示范村建设考核细则》颁布以来,每日下乡驻村、调度进展情况,成了他的工作日常。 60天一个循环,62个村跑个遍,即便如此,一些乡村的变化之大仍让老谢有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诧异感。 沙庄村的百姓大舞台9月1日开工,9月10日完工,原先野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了村民们娱乐休闲的“集合地”,“晚上来跳广场舞的就有几十人之多。”沙庄村党支部书记吴学允说。 与百姓大舞台几步之遥的好人园也是沙庄村通过空间治理腾挪出来的一处文化场所。“原先是一条臭水沟,填埋后,建了好人园,给被村民认可的好人‘塑像’,形成榜样的力量。”吴学允说,村里的文化场所来了,村民的文化需求也“水涨船高”,“这几天,好几位村民跟我念叨,咱村的春节运动会档次有点低。有了百姓大舞台这么大个场地,明年春节的村民运动会肯定得提档升级了。” 对于文化硬件建设,房村镇尚王村与沙庄村一样舍得投入,虽然这个村属于铜山区的“偏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拿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来说,省市以及区里给的各种奖补,大概能出不到一半的资金,大头都得村里自己掏,但该花的钱,一定得花。”尚王村党支部书记夏慧决心坚定,“多一个广场,就少一个赌场,多些文化活动,就会少一些口角纠纷。农村的文化阵地咱们不占领,要想真正扛起乡村振兴的旗帜,难。”于是,虽然面临千难万难,但尚王村3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紧挨着村部已搭起了“架子”,目前正在进行室内粉刷,“很快就能正式投入使用,我们村的第一堂道德讲堂就在这里上课。”夏慧说。 全国文明村潘楼村不在年底考核的62个示范村之列,村里早就建起了3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中心,里面不仅有便民服务中心,还有图书室、志愿者活动室、调解室、校外课堂等。但看着隔壁的“邻居们”纷纷建起了气派的文化场所,潘楼村党总支书记张衍刚目光放得更远,“潘楼是铜山乡村文明的标竿,不仅也要建更多的文化场馆,还要高标准地建,全国文明村就得有个全国文明村的样儿。” 今年5月,潘楼投资60万元的村史馆建起来了。走进这里,“文明、睿智、担当、创新、和谐、超前、奋进、践行”的潘楼精神抢先映入眼帘,顺着书写“潘楼赞”的阶梯拾级而上,潘楼近年来的发展尽收眼底。“文化礼堂8月开工,预计年底完工,面积差不多有1300平方米,能容纳400多人,今后村里的红白喜事,各类演出、讲座都在这里举行。”张衍刚告诉记者。 习惯好了 风气正起来了 沙庄村的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今年4月提前开建,如今已正式启用。除了与村民零距离的便民服务代办点,焕然一新的村史馆、家风馆、健身区、儿童活动室、阅览室外,这里还有一处特别的垃圾分类奖品兑换点。奖品架上整齐地摆放着盐、酱油、醋等各色奖品。 临近中午,村民董程拿着个“红本本”来兑换奖品。翻开这个有机垃圾积分银行卡,从4月开始,董程家几乎每天都有“打卡”,本本上鲜有空缺。 “俺村的每家每户都有这样的‘红本本’,每天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放置有机垃圾,就能获得2个积分,每月积分达到一定标准就能获得相应奖励。奖品就是些盐、酱油、醋之类的,虽然不值啥钱,但家家户户都用得上。”吴学允说,“最初村民嫌麻烦,对垃圾分类热情不高,但看着党员干部带头,再加上有点儿物质奖励,现在8成的村民,即便要走几百米远,去有机垃圾回收点掷放垃圾,也自觉主动进行垃圾分类。最主要的是,村民的好习惯形成了,村里的村容村貌大变样了,现在走到哪儿,都干干净净,有美丽乡村的模样了”。 这里的文化综合服务中心里还有一间专门的“乡贤志愿工作站”,这里既是乡贤会成员平日的活动场所,也成为他们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前沿阵地。 以往,农村红白喜事多大操大办,讲究排场,相互攀比。沙庄村乡贤会成立之初,就定下了“铁规矩”:“咱们乡贤会的成员自己家办红白喜事绝不大操大办,这样才能倡导咱村形成良好的风气。” 村民张荣顺是村乡贤会成员,不久前母亲去世。家有5兄妹的张家,原本要办40多桌。但张荣顺跟乡贤会的另外两名成员史光生、徐建一起做家人的工作,最后只请了亲戚朋友,既节省了人力物力,也减少了铺张浪费,一时间成为村民效法的榜样。 “乡村的事,得用乡村的法儿来解决。乡贤会的成员多数做过‘大老执’,村民信任你,你说话,他愿意听,你怎么做,他也乐意跟着学。我们自己先不讲排场,劝起他们来,就更容易了。”张荣顺说。 人心通了 乡村振兴“道路”通了 铜山区确立的62个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示范村,并非村村都是“先进村”“富裕村”。这其中,尚王村便属较偏远的薄弱村。这个村曾不通路,不通水,更早前甚至不通电。地理位置的劣势是“薄弱”的原因之一,但村支部书记夏慧上任后却觉得,“薄弱”最根本原因,其实在人心。 尚王村曾经有多“薄弱”,有这么一个例子足以说明。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村里曾决定修一条从村里通往104国道的水泥路。原本规划4米宽的路,村民为自家利益不愿让道,最窄的地方只有1米多宽,最终路没修成,一直搁置了下来。夏慧到任后,决心把路继续修下去,为此,他把修路的“财政大权”交给了由村民选出来的乡贤代表,村里只负责干活,不接触钱财,最终路修起来了。而此后,乡贤代表参与村事管理,成为一项制度,被保留了下来。 “俺从小就在这个村长大,现在回村工作,就是想让村里变得更好,不让爹妈被乡里乡亲戳脊梁骨。”夏慧说,自己不图别的,就是想让尚王村早日摆脱“薄弱”的帽子。 村支书带头,党员干部有了行动的标杆,渐渐地尚王村的民心聚起来了,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农闲时,村里人聚在一起赌点钱,喝点酒,有事没事吵个架。现在,村里评十星级文明户,吵架的人少了,乱扔垃圾的少了。再加上村里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前几天,俺村两位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还参加了广场舞大赛,是参赛者中年龄最大的。”夏慧说。 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作用,在这次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示范村的创建中,尚王村不惜钱,投资30万元建起了村史馆、文化长廊、休闲纳凉亭,投资40万元新建村民文化礼堂。 “尚王多木匠,现在村里也有十几家装潢公司,村民文化礼堂建成后,除了文化活动,我们会举办木工技能培训班,打响尚王木匠的品牌。”夏慧说,“对这个培训,村里人的热情可高了,尚王村再不是当初那个人心涣弱、组织软弱的尚王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