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展频道 > 三农

睢宁县探路乡村振兴启示录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12-20

 田野里“长”出系统思维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增强运用系统思维的本领。在探路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正是学习运用这一思想方法,破解了一道道难题。现在想来,真是受益匪浅。”11月30日,记者采访睢宁县委书记贾兴民时,他深有感触。连日来,记者深入睢宁采访时发现,那里干部的话题也大都不离系统思维。

把握系统的协同性,

推行“多规合一”,破解规划冲突难题

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工作过程中,很多地方普遍存在城乡规划、镇村规划和土地规划之间冲突的问题。

如何破解规划冲突难题?

“我们着力把握系统的协同性,实施城乡规划、产业规划、生态规划和土地规划等‘多规合一’战略,使多个规划深度耦合,充分融合,互相促进。这一创新做法,得到省委书记娄勤俭同志的肯定。”县委书记贾兴民说。

在国家住建部支持下,该县在全省先行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启动中英合作项目。双方共同编制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使城乡发展布局中的城市规划、城镇规划、村庄规划“三级规划”深度融合,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水利、生态环保“多规合一”,实现城乡建设统筹规划、协同发展。

该县优化城乡规划布局,设立1个主城区、5个中心镇、10个特色镇和138个集中居住点。

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张敏说:“‘多规合一’,避免了规划资源浪费和建设‘翻烧饼’,有效解决了各类规划重叠交叉甚至‘打架’问题,形成了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完整规划体系。”

■启示

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推进改革要素的协同性。就要像睢宁实施“多规合一”战略那样,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运用系统的集成性,

推广电商扶贫,破解精准扶贫难题

一些地方扶贫产业缺乏针对性,项目论证缺乏科学性,政策措施缺乏可持续性,成为精准扶贫的突出问题。

如何破解精准扶贫难题?

“我们利用系统思维的集成效应,大力推广沙集电商扶贫经验。如今,电商扶贫在睢宁已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县委办公室主任艾丹说。

沙集镇抢抓“互联网+”机遇,将电商产业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形成“农户+网络+公司”的“沙集模式”。截至2017年通过电商产业的带动,全镇有492户、1596人实现脱贫。

如何将沙集镇电商扶贫的“盆景”变成全睢宁的“风景”?

该县潜心研究、创新实践,推动“沙集模式”向“睢宁经验”拓展,形成“免费培训+创业帮扶、电商园区+产业务工、县级电商平台+村级特色产业”的电商扶贫体系,走出了一条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的扶贫新路。截至目前,全县拥有92个淘宝村、10个淘宝镇,带动21万余人就业,26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和7.02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

■启示

要啃下精准扶贫这类改革中的“硬骨头”,必须学会运用系统的集成性,善于集成局部的有效创新举措,发挥典型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由点及面,将局部效应变成全局效应。

重视系统的关联性,

坚持多管齐下,破解集中搬迁难题

一些地方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农民意愿,过于冒进地撤村并居,赶农民上楼,引发大量现实问题。

如何破解集中搬迁难题?

“我们坚持搬迁尊重民意,建设保留乡愁,配套保障民生,统筹兼顾,综合施策,有序推进。有效避免了集中搬迁过程中的急于求成、盲目跟风。”县长朱明泉说。

睢宁将“百姓需求”贯穿于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全过程,全村95%以上的群众同意方可启动搬迁。

“集中居住区内基础设施应有尽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看到生活这么方便,群众还能说啥?!”双沟镇党委副书记沈凯说,得知要集中居住,双沟镇出现了“小板凳现象”。很多村民竟提前一两天就把小板凳带到选房现场,按顺序排好,用小板凳代替自己排队。“小板凳现象”体现了群众对集中居住区的认可。

“集中居住区不仅要方便村民生活,还应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王集镇洪山村党支部书记周全胜说。该村在创建特色田园乡村时专门设立了乡愁记忆区。村史馆馆藏丰富,陈列着农民生产生活的旧物。福寿堂古朴典雅,再现了农村旧时拜寿的场景。鲤鱼湖水面如镜,映照出村民昔日嬉戏的身影。鲤鱼泉汩汩流淌,诉说着村庄有趣的故事……这一切,常常勾起人们对乡土气韵、桑梓情怀和历史记忆的依恋之情。

集中居住区得到群众的赞许。今年3月17日,央视新闻频道两会特别报道中播出了姚集镇高党新村村民卢雪花的一段自拍视频。卢雪花向全国观众展示了睢宁农民居住环境的巨大变化。

■启示

像建设集中居住区一样,任何改革都必须重视系统的关联性,厘清改革要素的关系。只有把握准重点难点、处理好轻重缓急,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否则,就会顾此失彼、事与愿违。

突出系统的整体性,

构建新型生产经营体系,破解农业发展难题

一些地方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生产基础较弱、产业链条较短等问题突出。

如何破解农业发展难题?

“我们突出系统的整体性,探索构建起‘11841’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县委副书记王敏说。

“11841”就是建立 1个县级农业公司、18个镇级农业公司、400个村集体合作社,培养10000名新型职业农民。

体系之新,新在每个环节环环相扣、上下联动、相互依存。

县农业公司为镇农业公司提供融资、营销和科技支持;镇农业公司为村集体股份合作社提供市场营销、科技服务支持;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加快发展集体农场和“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在镇村带动下,着力经营家庭农场。

体系之新,新在各个要素前后接续、创新作为、整体推进。

县农业公司总经理贾宁宁说:“作为新型体系中的领头者,我们只有把每项职责落实到位,才能带动整个体系的各环节正常运行。”比如县农业公司对农产品营销机制实施重点突破,探索出“先找市场、再抓市场、产销挂钩、以销定产”的特色订单农业模式,受到农民欢迎。

“为引导农户加入村集体股份合作社,我们采取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的办法,吸引1.4万多户农民加入订单农业产业链。”魏集镇党委书记李国君说。该镇实施水稻与螃蟹生态循环种养,实现稻蟹双丰收,每亩纯收入达1.2万元,让农民尝到了特色订单农业模式的甜头。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了产业调整步伐,拓宽了农民增收路径,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强的多赢局面。”县农工办主任王政说。

■启示

“11841”体系的实践表明,每项改革从思路的形成、方案的制订,到付诸实施,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做到全局与局部相配套、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系统内的各要素、各环节只有“心有整体、手抓具体”,才能聚合改革能量,催生发展动力。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