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惊现唐代“论语玉烛”酒筹
中国黄淮网讯 在今年辽宁沈阳东方美术馆举办的第十届艺术节上, 陈先生(化名)收藏的银鎏金“论语玉烛”龟形酒具格外引人注目。吸引了不少参展藏家和观众的眼光,为这件精美的艺术品所折服,他们纷纷打听这件参展器物是什么时代的?是做什么用的?还有人打听这件艺术品主人是谁?收藏前景、价值如何?甚至还有人想出重金购买。
陈先生收藏的这件银鎏金“论语玉烛”酒具,由筹筒和酒筹两部分组成。其中筹筒由龟座和圆筒两部分组成。龟昂首曲尾,龟背中央设双层仰莲,上承圆柱形筒,筒身以鱼子纹作地,上部刻龙凤各一,间以缠枝花叶,龙凤间长形方框内刻双线“论语玉烛”四字,下部饰四个瓜果形开光,内皆錾刻飞鸟一对,筒盖亦圆柱形,以子母口与筒身扣合,盖面饰卷边荷叶纹,莲蕾形钮上刻重瓣仰莲纹,盖侧壁地作鱼子纹,饰以芦雁两对及卷草、流云纹,盖钮与边沿银链相连。银质酒筹十只,呈扁平长条形,上錾刻论语词句,如“与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上客五分”等等。
陈先生所藏论语玉烛龟形酒筹筒(由辽宁省东方美术馆提供)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先生在观看央视《国宝档案》走进镇江节目中发现,自家有一件和国宝“论语玉烛”一样的器物,他很是惊讶,也很是兴奋和激动。从《国宝档案》节目内容得知,镇江博物馆馆藏的这件“论语玉烛”是世界孤品。这件国宝发现于1982年元旦,在江苏省镇江市丁卯桥,基建施工时发现一处唐代银器窖藏,在出土的950余件银器中,最为珍贵的一组为 “论语玉烛”龟形酒筹筒和酒筹、酒旗、酒纛等,已列为禁止出境展文物之一,现作为江苏省镇江博物馆镇馆之宝陈列于馆中。
看到这些内容,陈先生心中很是震惊,那么自家的“论语玉烛”是不是真的?博物馆的“论语玉烛”究竟是不是孤品呢?带着这样巨大的疑问,陈先生开始了求证之路。他找到《国宝档案》栏目组编导翁艺先生,希望栏目组能联系到镇江博物馆的专家,同时他也利用在书上找到的论语玉烛图片和自家这件“神器”进行比对发现,镇江博物馆的“论语玉烛”个体较大,有五十支酒筹,而自家的这件“神器”个体较小,有十支酒筹,除此之外,两件器物造型、装饰图案几乎一致,这让陈先生信心大增且探求之欲更旺。几年间他查阅了大量关于金银器的资料,先后到北京、上海以及中原地区拜访过很多知名的文博专家和民间知名的鉴赏家,也曾多次特意跑去镇江博物馆,隔着厚厚的玻璃窗近距离、长时间地观察。虽然如此,可陈先生仍然不敢确信在外婆家摆放的物件竟然是珍宝。
直至今年,通过《国宝档案》栏目组的鼎力协助,陈先生再次来到镇江,有机会见到了镇江博物馆分管业务和学术研究的副馆长王先生,王先生第一次看到这件银器后,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仔细观察了很久,他有些兴奋但没有下结论,在陈先生的一再追问之下,王先生才说出自己的看法,他说,陈先生的“论语玉烛”从制作工艺看,使用了锤揲、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錾刻等技术,龙凤造型,凤呈短翅长尾,S型身段优美,龙则蟒身虎口,长角鹰爪,器体上的鱼子地、芦雁等都是唐代常见的装饰内容,唐风浓郁。经过对大小两个“论语玉烛”的认真对比,王先生认为,镇江博物馆馆藏的这件个体较大,显得端庄雍容,而陈先生收藏的这件个体较小,因而精致玲珑。在制作年代上,大的略早,为中晚唐时期,小的应在晚唐。这两个论语玉烛鎏金龟负酒筹筒,弥足珍贵,一大一小,相映成趣,更好地应证了奢华的唐代酒文化和宴饮风尚。
镇江博物馆馆藏“论语玉烛”酒筹筒(网络提供)
另一种就比较复杂了,当时的人们不满足于筹子的原始用法,而把它变化成了一种行令的工具。筹的制法也复杂化,在用银、象牙、兽骨、竹、木等材料制成的筹子上刻写各种令约和酒约。行令时合席按顺序摇筒掣筹,再按筹中规定的令约、酒约行令饮酒。如陈先生所藏的酒筹中,一枚“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官上高处十分”这枚筹的前半句引用了论语语句,后半句“官上高处十分”指明席间官位最高者喝满杯酒。镇江馆藏“论语玉烛”中同样也有这枚酒筹。据考,唐代的《论语》酒筹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种筹令。
陈先生所藏银质论语酒令筹(由辽宁省东方美术馆提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不断寻访、探究,陈先生终于解开了心中的谜团,实现了自己儿时的誓言与宏愿,同时也为这件“神器”增添了些许传奇色彩。(李秋雨 于春阳 刘德明)
责任编辑:滕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