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网(宋 梅 张 友 高良辰) “管道医生”上岗啦!日前,在淮北矿业(集团)工程建设公司第二分公司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工程项目现场,一名特殊的“员工”正于狭窄的管道中探索前行。它身形玲珑,却能深入人类无法触及的地下管道深处,凭借其精准的“诊断”和高效的工作。公司引入智能机器人,为项目建设注入了“智慧引擎”。

告别“开膛破肚”,机器人成管网检测“主力军”。过去,排查地下雨污管网的病害,如同“大海捞针”。传统方式主要依靠人工下井探查或大面积开挖,不仅效率低下、安全风险高,诊断结果更依赖个人经验,难以全面精准。如今,这一局面已被彻底颠覆。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无论是裂缝、坍塌、错口,机器人都能灵活自如地在直径300毫米至2000毫米的管道内爬行,借助前置的旋转摄像头,树根侵入、沉积堵塞,都难以逃过它的‘火眼金睛’,机器人生成的检测报告也为后续的‘靶向治疗’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运用项目建设全周期,实现三大核心突破决策科学化,实现“靶向修复”。依托机器人获取的精准“病历”,该项目团队得以制定最优修复方案,有效规避了以往“凭经验、估摸着干”导致的修复不足或过度修复问题。此举大幅节省了修复材料和施工时间,显著缩短工期,有效控制了项目建设的成本。
施工不开挖,依靠精准的“病灶”定位,彰显了“绿色施工”理念。该项目广泛采用光固化、点状原位固化等非开挖修复技术。这表明,大部分修复作业仅需通过有限的检查井口操作,无需对道路“开膛破肚”就可对“病灶”精准定位修复,从而最大程度降低了对交通环境的扰动,以及施工产生的噪音和扬尘。

安全保障无忧,效率“事半功倍”。机器人替代人工深入管道内探测施工,能有效避免施工人员中毒、窒息及遭受坍塌压埋等安全事故。同时,其检测效率远超传统人工,原本耗时数周的片区管网普查,如今短短几天就能精准高效完成。
科技赋能民生工程,助力城市更新改造。今后,该公司将构建全市地下管网的“健康档案”数据库,持续深化推进管道机器人检测施工的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进程。
借助大数据分析,精准预测管网老化趋势并提供预警,将“被动抢修”转变为“主动维护”,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城市交通和市民生活的干扰,为城市防汛排涝、水环境治理及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供稿:淮北矿业(集团)工程建设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