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安徽芜湖一个捏面人的师傅火了,各种卡通形象在他手中捏得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哪吒、孙悟空、小王子……彩色面团,经他一揉、一搓、一挑、一剪,普普通通的面团,刹那间就有了造型。
师傅名叫王井洋,老家在苏北,这门手艺也是通过长辈口传心授传承至今,早在十八九岁的时候,他就开始接触捏面人,“起初只是兴趣爱好,不想竟然成了自己的职业。”

王井洋用“捏面”讲好芜湖故事。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早些年,王井洋靠捏面人养家糊口,背着小箱子,提着小板凳,走到哪就捏到哪。
“除了在芜湖,当年面人还捏到了广德、当涂、安庆等地。”王井洋说,直到芜湖古城开街,这才有了固定出摊的场所。从流动到驻点,这不仅是手艺人工作方式的改变,也是传统手艺与芜湖文旅的深度握手。
回想起自己的“出圈”,王井洋半开玩笑道,“多少有点措手不及。”

王井洋的卡通面人备受小朋友们喜爱。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一天晚上,正准备打烊的王井洋,摊位前来了一家三口,攀谈之际,得知对方专程从上海过来,出于好客之道,王井洋主动卖一送一,这让一家子欣喜不已。
“他们从抖音看到我的面人,慕名远道而来,心里总感觉不好意思。”王井洋腼腆道,但自打那以后,摊位前的顾客越来越多,有从沛县自驾开车过来的,还有从东北坐高铁过来的,“来的都是客,何况是冲着我们的小面人而来。”
王井洋走红的背后,是不曾更改的匠心。
对于他来说,不仅是手艺人,还是“守艺人”。一直以来,王井洋坚持传统手法,不用模具,凭借双手感知,赋予作品温度,即便水豚噜噜藏在帽子下的耳朵,他也细致地捏出来,几乎做到一比一完美复刻。

王井洋和他的卡通面人。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王井洋认为,要为捏面人技艺注入新元素,这样才能被更多人熟知和喜爱,共同守护和传承好这门传统技艺。
在多年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王井洋在面塑制作技法、造型创新、材料改革等多方面深入钻研、传承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过去用的是添加过色素的纯米粉,不易保存,容易开裂。”王井洋介绍,现在改用彩色粘土,就可以长久存放,且色艳如初。
捏面人,学起来不难,但要捏好并不容易。
“心中有形,则手到即成。”王井洋是一个细心而又执着的人,面对顾客给出的新卡通形象,他就细心揣摩,不断尝试。在他的眼里,捏面人除了需要下足功夫,坚持不懈,还需要坐得住冷板凳,持之以恒。
30多年的捏面手艺,在王井洋这里,沉淀成一个词,就是坚守。换言之,王井洋的火,打动网友的,不单单是他的手艺,还有他30多年的清贫固守。
“即便过去生意一般的时候,也是从早九点捏到晚九点,哪怕没生意,也会一直捏。”王井洋告诉记者,手艺人,重在一个“守”字。

游客对王井洋的面人爱不释手。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王井洋的走红绝非偶然。在这个流量如潮水般涌来又退去的时代,芜湖文旅如何才能抓住这波“网红”效益,继而化为持久的“长红”动力?广发捏面人英雄帖、设计芜湖面人Q版形象、打造专属的非遗IP……很多网友也纷纷帮着出招。
前不久,王井洋又多了一重身份:“芜湖文旅推荐官”。如今在摊位前捏面人时,王井洋总会对着镜头直播,在他看来,这样能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和饱含深情的叙述,将芜湖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娓娓道来,讲给更多人听。
如今,王井洋俨然成为芜湖文旅的一张新名片,游客来了可以触摸传统,又能感受城市烟火,曾经街头巷尾的“童年回忆”,在他手上变成了“线上流量密码”。

巧捏百态的王井洋。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这几天,受奇瑞邀请,参加广州车展的王井洋,把摊位搬到了展位现场。在奇瑞展台前,不仅捏制了奇瑞汽车模型,还捏制了憨态可掬的奇瑞玩偶“包小瑞”面人。他说,“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传统手艺,走进传统手艺,让传统手艺变得可亲可感。”
作为一名手艺人,王井洋是平凡的。他的走红,就好比是一道微光,点亮着芜湖这座城市,也照亮着自己。
和他一样,芜湖还有很多传统艺人,用匠心守初心,成为芜湖文旅的“翻译官”和“传播者”,让城市有故事、有情感,更有温度。
因为,他们坚信,微光汇聚,便成星河。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