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剂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被用于加工食品以帮助保存食物质地,延长保质期。广泛存在于冰淇淋、奶粉、巧克力棒等食品中。近日,一项来自于乔治亚州立大学的研究表明,乳化剂可以改变肠道菌群,促进肠道炎症和结肠直肠癌发生。这项研究发表于Cancer Research杂志上。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四大癌症死因,在2012年约有700,000人死于结直肠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栖息于人类肠道内的微生物在结肠直肠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从20世纪中期开始明显增加,该疾病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肠道菌群发生改变,从而创造了一个有利于肿瘤生长的环境。
肠道微生物也是引发克罗恩氏病(一种肠道炎症性疾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关键因素,后者是两种常见的炎性肠病(IBD)。已有研究表明,IBD可促进促进结肠肿瘤发生。比IBD更为普遍的低度炎症,往往伴随着肠道菌种改变以及代谢疾病,在许多结直肠癌病例中十分常见。
事实上,关于食用乳化剂安全问题的担忧并不是第一次。2015年Nature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食用乳化剂可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促进肠道内产生低度炎症。肠道微生物可以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帮助我们抵御感染。通常情况下,由于肠道内存在一层粘液保护,这些微生物并不与肠道细胞直接接触。而乳化剂的使用导致肠道菌种改变并破坏肠道粘液,使得肠道微生物向上皮细胞迁移,与肠道细胞直接接触,从而刺激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小组利用两种常用乳化剂——聚山梨酯80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喂养小鼠。研究人员发现,食用乳化剂彻底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种类组成,使肠道炎症因子分泌增多,创造了一个利于癌症发生和发展的环境。菌种的改变导致细菌表达更多的鞭毛蛋白和脂多糖,这些炎症刺激物可以激活炎症基因的表达。
通过构建一个结肠癌模型,研究人员发现,食用乳化剂的消耗足以使动物更容易患上结肠肿瘤,因为乳化剂创造并维持了炎症因子环境,改变细胞增殖/凋亡平衡。研究人员观察到肿瘤发生率升高与肠道菌群的改变,炎症因子释放量增加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结果支持这一观念——扰乱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导致的低度肠道炎症,将促进结肠癌的发生。该研究小组目前正在研究哪些微生物可以引发这种负面影响,并试图寻找菌群异常诱导癌症的具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