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旅游信息 > 正文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看枣庄如何做好“旅游+”的转型文章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看枣庄如何做好“旅游+”的转型文章
 

 

 
▲台儿庄古城风景如画。
▲铁道游击队纪念馆。
▲台儿庄古城游人如织。
 


内容提要

 

说起枣庄,徐州人脑海中最先跳出来的或许就是台儿庄了。每到周未,台儿庄景区门前便停满了苏C牌照的各种车辆。台儿庄作为二战名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寂寞地沉淀在时间的长河里,直到2008年这块浸透着深厚古运河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的璞玉才被开发出来,成为枣庄向世界亮出的精美名片,也使枣庄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旅游业的一匹“黑马”,实现了资源依赖型城市向旅游城市的华丽转身。

用旅游扶贫的枣庄样本

———一个小山村的脱贫之路

葫芦套村,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这里俨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满目皆是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森林覆盖率达95%,是一座巨大而罕见的天然氧吧。

葫芦套村,不仅在徐庄境内,也在各地游客的朋友圈里。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里,到过葫芦套村的游客,无不将这里的美景一一摄入镜头,然后分享到朋友圈。潺潺的溪水,木质的吊桥,石砌的老屋,满眼的绿色,欢乐的笑容,收获点赞无数。

葫芦套村,不仅在朋友圈里,还在政府的规划中。近年来,山亭区在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帮扶下,充分发挥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在葫芦套等山村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经济,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精准扶贫路。

这样的一个小山村,过去傍着大山,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不便,经济条件较差,守着绿水青山却未能坐拥金山银山。如今,思路一变天地宽。同样的绿水青山,通过旅游扶贫,短短几年,既守住了绿水青山,又赚得了金山银山。

葫芦套村的神奇变化,最初的原点在哪里?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它的成功,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2017大淮海一起赢”采访团队为此进行了深入探访。

红色资源+自然风光=葫芦套

这里是红色老区。

1939年3月初,为了打退日军的围攻和扫荡,八路军115师代师长陈光和政委罗荣桓,率八路军115师师部和第686团挺进山东,并于1940年在此建立鲁南革命根据地。115师到达葫芦套村时,罗荣桓就住在当地村民家中。罗荣桓经常在村民的院子里开会。有时候人多,院子里坐不下,就到外面的松树林去开会。孩子们也喜欢围着他,听他讲打鬼子的故事。目前该村还留有当时的5间房屋,其中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机关旧址3间,陈光、罗荣桓旧居两间,均为木石结构,房顶铺设茅草,总占地面积349.25平方米,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为这段光辉历史,葫芦套村也被誉为“山亭区的小延安”。

这里是贫困山区。

葫芦套村地处连环山套之中,南北全长3.5公里,地貌形似葫芦。因地处山区,地广人稀、树多人穷,没路,车都没法进来,农民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土里刨食,收入非常有限,是山东省的重点扶贫区。

自从旅游业发展起来以后,这里现在一天的人流量比以前一年都多。村民们不出家门就卖完了土特产。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副产品的销售以及旅游客栈、农家乐的经营,村里的老人和妇女也能参与到旅游服务、土特产销售中,收入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日子也一天比一天过得红火。

这里是绿水青山。

独特的山水资源和葫芦文化,吸引了旅游开发商在此投资兴建旅游设施,先后打造出葫芦乐园、精品民宿、水街酒店、四季花园等十余个休闲游乐景点。每年吸引数万游客前来观光休闲。村路统一铺设了古朴的青石板,仔细看,石板中间辟出的鹅卵石小径里还特制出许多葫芦造型,而山道与村边的护墙上,则镶嵌着鲁西南农家特有的石碾,一派悠然自得的生态田园风光妙趣横生。

葫芦套村民喜欢将葫芦悬挂在自家门楼前,也寄寓着“福禄”的美好祝福。如今的葫芦套村青山绿水环绕,村中石墙木屋矗立,小桥流水怡然,葫芦观赏、葫芦采摘、葫芦美食、葫芦艺术,观光摄影、生态垂钓、旅游购物、农家餐饮、特色住宿等业态兴旺繁荣,展现出一幅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田园画卷。绿水青山已经变成了葫芦套村的金山银山。

旅游开发+精准扶贫=美丽乡村

葫芦套村曾是山东省贫困地区,发展困难多、贫困人口比例高。当地的扶贫实践证明,扶贫模式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是形势所需,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为核心的开发式扶贫模式是户脱贫、村致富的必由之路。枣庄山亭区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公司经营、农户参与”的旅游扶贫新机制,通过公司开发、经营旅游、种植农产品、举办节会等方式壮大集体经济。

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葫芦套村成立了福禄海旅游扶贫发展互助合作社,将贫困户家中多余的房产、庭院、土地流转出来,由合作社统一管理,重点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采摘园等休闲旅游业态。所有流转出来的房间按照酒店风格进行高标准装修,然后统一经营,出租给游客,合作社给予农户租赁房产租金,客流统一分配,盈余分红。在旅游高峰期,房主也可以提供保洁服务,增加自家收入。

徐庄镇葫芦套村的生态美景吸引了上海极亚旅游公司。该公司投资2000万元对这里进行开发建设,村委会与合作社以村集体的河流、道路、生态山林等入股到旅游发展公司,占有15%的股份,2016—2018年连续三年,村委会及合作社将获得20万元的分红。其中,5万元用于解决空壳村的问题,15万元用于贫困户的扶贫。

今年67岁的葫芦套村民尚均增,去年将自家小院腾出来入股,交给旅游合作社发展民宿,每年可获租金4000元,去年底又获得了3000元分红。尚均增儿女早年去世,老两口身体都不好,靠种几亩花椒地为生。现在农民变成了“股民”,顺利脱掉了“穷帽子”。

配合旅游开发,葫芦套村还新修建了8公里的村级道路,实施了饮水工程改造、电网改造。该村还争取了省级财政乡村连片治理项目资金,总投资1100万元,对全村进行美丽乡村打造、节点绿化、景观设计。

如今的葫芦套村,每到双休日,自驾游的客人络绎不绝。游客们漫步在古树老井山花之间,呼吸着深氧界的新鲜空气,欣赏着老屋林立的鲁南乡村民俗非遗,品尝着枣庄地道的菜煎饼和柴禾鸡,留宿于原汁原味的乡村民宿,暂时忘却城市中的纷扰,拥抱不乏现代诗意的新田园生活,好不惬意!

文化创意+乡村旅游=美好未来

2月25日上午,微电影《葫芦套》启动仪式新闻发布会在山亭区徐庄镇葫芦套景区隆重举行。

微电影《葫芦套》讲述的是来自英国的外教麦克,在中国工作的10年里,与志同道合的中国伙伴一起坚持做公益事业的故事。外教麦克在山区偶遇聋哑孤儿赵小月,目睹了驻村第一书记对赵小月家庭开展的帮扶,感受到了中国政府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对于贫困家庭的改变与人文关怀,并积极与公益组织共同帮助赵小月开启人生新篇章、实现人生梦想的公益故事。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然条件和禀赋不是发展的唯一因素,只要提升内生动力,将当地产业与市场有效对接,就能引来投资,就可创造就业,就会拉动消费。山亭区让贫困群众脱贫,由原来的“扶穷”变为“扶智”,采取集中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邀请专家、致富能人现身说法,既给贫困户“输血”,同时又提升其“造血”功能,切实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积累、自主发展能力。

为此,山亭区实施了旅游发展千人培训计划,参加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组织的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湾、西班牙等现场学习观摩,以乡村旅游带头人、贫困村村干部、镇街干部、贫困户等为重点,开展精准培训教育,提高乡村旅游的管理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提高旅游致富能力。

所谓“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近年来,山亭区将旅游扶贫作为扶贫的重要渠道,因地制宜,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产业扶贫,实现群众赢、支部赢、企业赢、产业赢,使农民成为乡村旅游的主体和最大受益者。葫芦套村的蜕变是枣庄发展全域旅游的一个缩影。

看枣庄旅游之古城重建

50万吨煤换来的古城新生

2009年,枣庄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作为一座因煤而建、由煤而兴的城市,失去了“煤炭”这个赖以发展的动力源,城市将如何持续发展?经济如何转型?枣庄市委市政府经深思熟虑,将发展旅游业作为逆袭的最佳出路,经多方论证,重建台儿庄古城被选为该市的龙头旅游项目,并提出“着力把台儿庄古城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口号。

台儿庄古城占地3000多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总投资48亿元。当时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5家亟待转型的国有煤炭企业各拿出10万吨煤入股,组建成立国有全资公司——枣庄市运河古城投资有限公司。当时,煤炭价格是每吨800元,50万吨煤折合4亿元资本金,组建投资公司启动古城建设,相当于用50万吨煤换来了一座千年古城。

按照 “留古、复古、承古、用古”的原则和“原空间、原尺度、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原地工匠”的标准,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占地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35.03万平方米,建设完成10条主街、72条小巷、30华里水街、108座桥梁、2.7公里城墙、10万余米管线,基本恢复了古城的原貌。

古城如今重点打造“百庙、百馆、百业、百艺”,仿佛一部活的百科全书,做活了“台儿庄古城+”。百庙,有关帝庙、天后宫等不同建筑风格的72座庙宇。百馆,以大战文化、运河文化、鲁南文化为精髓和主题,规划100个博物馆,包括中国酒器博物馆、招幌博物馆、邮政博物馆、银行博物馆、珠算博物馆等,打造出了国内最为集中的“博物馆部落”。其中台儿庄邮政博物馆(中国邮政博物馆分馆)、中华珠算展馆、中国运河招幌博物馆为国家级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大多是国内唯一的主题博物馆,如运河招幌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展现运河沿线传统商业广告、商标文化的博物馆,陈列出民国前各式招幌500余件、招徕市声60余种、馆藏实物300余件,再现古运河流域著名中华老字号、市井商贩贸易繁忙的场景。百业,古城内的店铺一店一品,集中展示传统的、民族的、手工的各种工艺。百艺,为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展示、交易、传承平台,现已引入近百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柳琴戏、运河大鼓、鲁南皮影、伏里土陶、曹县面人等,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

台儿庄古城于2010年5月1日试运营,枣庄集全市之力重点宣传、推介台儿庄旅游品牌,制订了一系列营销策略,不仅在上海、北京的高铁站投了“古城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字样的巨幅广告,还在周边300—500公里范围划定了60多个城市作为重点客源地。

从2008年恢复重建,到2010年试运营,从2013年全面建成,再到2016年实现全城开放。不到10年时间,台儿庄古城的崛起让世界为之瞩目。今年9月6日,2017中国全域旅游发展论坛暨全域旅游魅力指数排行榜颁奖典礼在人民日报社报告厅隆重举行。台儿庄区以山东省第一、全国第三的优异成绩入围2017中国全域旅游魅力指数排行榜。全域旅游“台儿庄模式”再次受到旅游界一致好评和充分肯定。

2016年台儿庄古城接待游客5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8%、32.6%。如今的台儿庄古城,资产过百亿,年利润近2亿元,古城重建引领城市经济转型的战略决策告捷。

看枣庄旅游之运河文化开发

让文化随运河流淌

作为京杭大运河边上的一座城市,枣庄在实施城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依托运河资源,进一步拓宽运河航道,建设与保护、开发并重,把昔日的“黄金水道”打造成今天的“财富干线”。运河因枣庄更加杨柳依依、回清倒影、风光无限;枣庄也因运河缘水而美、因河而兴、焕发生机。

运河文化主题公园是枣庄市港航管理局为船民业户、沿岸居民倾力打造的生态园。公园设计秉承了自然、生态、健康的理念,依托运河水工建筑及坡岸自然风光,综合交通、生态、文化等因素,形成了以运河文化展示及园林植物观赏、滨河驳岸风光、主题雕塑广场、中心船闸景观为载体的五大中心景观区。置身园中,亭台临水、奇石映绿,移步换景、曲径通幽。放眼望去,高大伟岸的台儿庄船闸与气势如虹的运河大桥、修缮一新的节制闸、蜿蜒绵长的运河大堤、绿波浩渺的运河湿地、百舸争流的十里港湾,共同绘就出一幅拥抱自然、环绕生态的旖旎画卷。矗立在公园入口处的运河防务碑堪称枣庄段运河发展变迁的真实缩影与历史见证,也是当今研究运河历史的珍贵文物;万众开运、千帆竞发、拉纤过闸等7个承载着浓厚运河文化元素的红色砂岩浮雕柱,共同组成了一条反映大运河兴起与繁荣、变迁与发展的景观长廊。除了运河主题公园外,台儿庄运河湿地旅游景区、冠世榴园旅游景区、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等也成为了运河枣庄段沿途最具魅力特色景区。

从“卖煤炭”到“卖文化”

——对话枣庄市旅游服务委员会主任王明鹏

王明鹏说,运河文化是枣庄的魂,保护与开发运河文化是枣庄城市转型的必然选择。

“十一五”期间,枣庄被国务院批准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开始探索新的发展之道。几经调研,枣庄将重建台儿庄古城作为旅游业发展的起跳板,致力于打造“天下第一庄”,以台儿庄运河为龙头引领枣庄旅游腾飞,使“江北水乡、运河古城”成为新的城市名片。

台儿庄古城恢复重建,并不是盲目地大拆大建、推倒重来,而是本着尊重遗产、遵守法律的原则,采取留修并举、精雕细刻的方法。虽然台儿庄古城是一座被战火摧毁的城镇,90%以上的建筑物都在战火中被毁,但运河水系尚在,运河文化灵魂尚在,运河文脉还在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在传承。形象一点说,就是古城的“心电图”还没有平直,只要用心诊治,再注入一定剂量的药物以增强抵抗力,那就可以“凤凰涅槃”。

事实证明,台儿庄古城作为枣庄地区的龙头项目,对枣庄文化底蕴的发掘及整个城市转型发展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很少有人到枣庄旅游,而去年一年共接待国内游客达到2040.21万人次,同比增长9.06%;接待入境游客3.40万人次,同比增长8.86%。全市旅游消费总额173.8亿元,同比增长13.9%,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

台儿庄古城去年旅游收入达2.53亿元,接待游客503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32.6%,9.8%,先后荣膺“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等众多荣誉称号。

2012年11月,台儿庄古城获批国家5A级景区,成为山东省5A级旅游景区大家庭中的第7位成员。山东省大部分5A级景区都是老天爷留下的自然遗产或者老祖宗留下的人文遗产,而台儿庄古城是新建景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创成5A景区,一方面是建设者充分挖掘了相关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是景区建设品质好,得到了社会认可。

自古城开城以来,台儿庄区累计接待游客近3800万人次,连续3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长两个百分点以上,增幅位居全市第一,成为推动旅游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

记者手记

尊重历史 尊重规律 尊重实际

在枣庄采访的两天时间里,“2017大淮海一起赢”采访团队聚焦旅游发展,发现作为城市转型和经济转型的主战略,旅游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都涌现出不同的发展亮点。比如,在古城修复重建的过程中,突出全域旅游要素,满足游客休闲、购物、文化等需求;在内河港口的建设上,旅游元素被纳入进来,使得港口既具有了生产功能,又具备了旅游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在贫困山村的脱贫攻坚中,旅游被作为保护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取得了显著效果。

枣庄旅游业的发展,其繁荣,其热闹,是表象的。其内核,在于尊重。尊重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历史的尊重。台儿庄古城的重建中,尊重千年运河的文化积淀,对近代历史的场景还原,并不一味地大拆大建,而是做到了修旧如旧,为我们完整保留了一段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记忆。这是台儿庄古城的魅力所在,也是古城重兴的奥秘所在。

二是对规律的尊重。旅游行业的发展涉及的行业多、领域宽,具有相当的专业性。枣庄市充分发掘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等资源,通过现代股份制的方式进行投资建设,通过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段进行推介推广。对旅游业发展规律的理解和尊重、发展,是台儿庄旅游发展对业界的一大重要贡献。

三是对实际的尊重。无论是旅游发展,还是脱贫攻坚,都要针对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交通、生态等实际情况来进行。葫芦套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其成功之处在于通盘考虑了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不搞花架子,不搞空套子,而是针对实际、巧用优势、创新思路,既迎合眼下人们旅游的新需求,又符合当地百姓的新期待。这种务实中创新、创新中求实的做法,在每一个领域都是能催生出惊人且喜人的效果的。

领队:王建 统筹:何桂香

文/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乔淑晨

赵卫东 肖慧 吴悠

影像/陈艳 王耀 徐婷婷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travel/zixun/2017-10-17/408673.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旅游  古城  发展  台儿庄  枣庄  葫芦  运河  文化
扶贫  城市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