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年
收藏之人多喜欢研究藏品的形制、材质、工艺及文化背景等,笔者早年收藏一件清代鼎式香炉,材料为一种具地方特色的铜——会泽斑铜,极为珍贵。
斑铜工艺始创于明末清初,是民间艺人用云南会泽、东川等铜矿中含铜量高的矿石制成的日用器皿或工艺品。这种会泽斑铜在橘红色的基面上均匀布满黄白交灿的晶斑,宛若细小的水晶镶嵌在表面,看似凹凸不平实则光滑如玉,整体来看,铮亮璀璨、金赤交辉、晶莹闪烁、光彩照人,富丽而不失凝重,古朴而不失典雅,被鉴赏家誉为“金属宝石”。
会泽特有的天然铜铜质精纯,铜块中含少量的金、银、砷、铋等贵金属,因而形成了会泽斑铜“妙在有斑,贵在浑厚”的艺术特点。其制作须经过高温熔融制斑、整形、煮斑、露斑、抛光等20余道工序。一件产品要煅烧几十次,敲打几万锤方能定型,有的工序须反复多次,稍有疏忽即前功尽弃。一件斑铜器物一般要历时两个多月才能完成。
清康熙年间,会泽铜业鼎盛,大批客商和淘金者蜂拥至会泽办铜,至乾隆、嘉庆时期,会泽铜矿年最高产量达1000万斤以上,每年清政府额定运往京城633万斤。会泽“张氏斑铜”被视为古铜文化的绝艺,可谓独树一帜。张氏祖籍南京,先辈均为铜匠,明宣宗时,曾参与宫廷祀器大明宣德炉的制作。明末,他与大批手工业者移民来滇,初至云南澄江铸造寺庙内钟鼎,清康熙末年迁至会泽定居,在铜匠街经营铜器,制作斑铜工艺品。张家定居会泽时,恰是铜矿开采冶炼极盛之时,商业兴旺,市场繁荣,原料不缺,销路不愁,技艺亦得以大大提高。
斑铜工艺品按制作工艺分生斑和熟斑两类。生斑,是将铜矿附生矿中含有其他金属杂质结晶的自然铜熔化后,经手工锻打成片,运用烧斑、组合、焊接等工艺制作而成。制品薄而轻,有焊口,斑纹花型较小,多呈黄色。熟斑,是在熔化的纯铜中加入适当比例的其他金属,掌握火候,及时浇铸成型,再经打磨、着色而成。制品较厚重,无焊口,斑纹花型较大,多呈红色,其中樱桃红为最佳。斑铜的品种大多为欣赏与实用相结合的烟具、瓶、罐、香炉以及部分仿古器皿等。其造型浑厚、典雅、古朴,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离奇闪烁、瑰丽斑驳的微妙斑纹,因此,极具投资收藏价值,“钱”景看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