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振君
在文友学海先生的诗集《春去春又来》中,《老师》是一首不过23行、200字左右的短诗。但是,就是这首短诗,让我读后却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下见大,别具匠心 。
何谓“以小见大”?以下见大,就是“随拈小事,而诸事皆在其中”,就是通过借用微小事物,来寓意朝代兴衰、历史变迁等大事。具体地说,就是“以鸟呜春”“以虫鸣秋”,小事衬托,大事浮出,于“一滴水中见太阳”。
这种写诗手法,在古代是诗人喜欢常用的。特别是在怀古诗中,感叹历史兴衰中所用较多。因为所要表现的话题太大,若直接从大处着手,难以落笔。而由小处切入,反能由小见大,以巧取胜。唐朝诗人杜牧《赤壁》一诗,便是突出典型: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在诗中,作者揭示的是“有国才有家,国破家则亡”的大道理。但在落笔时,却是通过“二乔被捉,铜雀春锁”之小,来喻示吴国是否亡国之大,取得很好效果。
今人学海友的《老师》中所采用的“以小见大”之手法,与唐人杜牧《赤壁》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老师》一诗中,作者所揭示的大主题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教育事业的“链条”一度中断,一代学子为此而遭到知识的一时短缺。如何弥补,跟上时代?成为当时一大社会问题。怎么解决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大问题呢?
诗中的“我”就是知识短缺的“一代学子”之一,要跟上时代步伐,只有补课,充实知识,提高适应时代的本领。为此,作者在《老师》中塑造了老师、学生两个艺术形象,老师是孩子,学生是爸爸。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吟道:“我的老师,是我八岁的孩子。下棋,他有军事家的韬略,讲课,他具备严师的气质。”一位“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接着,“学生”尊师和“老师”重教的画面依次展现,决不含糊:
清晨,我要问候一声“老师早!”
上班,我要向他行一个告别礼;
吃饭,师生共商教与学的计划,
晚上,他操起教鞭,我打开笔记。
“老师”很负责而且很严厉:“交晚了作业,那要遭来训斥:‘作业交迟,不准吃饭,这可是妈妈定下的规矩!’”于是,“学生”跟着“老师”勤学苦读:“多少不眠夜呵,我跟着他认读d、t、n、l,多少启明星朗照的黎明哟,我在老师的监视下,默写着j、q、x、zh、ch、sh……”
“学生”不仅感叹道:“这是久远的记忆吗?不,这是活生生的现实!十年‘动乱’的魔手,竟把我和新生的一代拉开了距离!”但他庆幸又欣慰:“曾记得,二十年前,慈祥的老师给我补过带洞的破衣,如今,孩子却在我贫瘠的心田上,补种着知识的种子……”
这首诗写于1982年春,诗中的主人公是那个年代无数青年在进入新时期以后不甘沉沦,纷纷追回被“文革”耽误了的青春,自学成才,投身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缩影。而这样一个大主题是通过“父子”两人的教与学这个“小课堂”反映出来的,读后发人深省,余味无穷。
2024年12月27日
作者简介:
柳振君,笔名柳林,籍贯江苏徐州。现任《华文月刊》副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徐州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散文集《匆匆》、诗歌集《龙的礼赞》《心泉流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