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坚真
甲辰岁末(2024年12月31日),曹学海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说,他的诗集《春去春又来》即将出版,该书精选了他半个世纪中创作的百余首诗歌(其中含8件歌词作品),约我写一篇词评。我在第一时间向他表示祝贺的同时,思绪顿时也被拉回到往日的时光。
上世纪70年代,我和曹学海先生就有交集。那时,我在徐州矿务局文艺宣传队担任手风琴演奏员,根据形势任务、领导要求和宣传队演出的需要,我经常拿着创作的歌词作品向徐州市文化馆李石剑老师请教。
在徐州市文化馆,我和曹学海先生多有接触,或一起参加文艺创作培训,或向文化馆送稿件,或向李石剑老师请教创作中的问题等。一来二去,歌词创作成为我俩共同关注的话题。他给我的印象是:虽然年不过20岁,但勤奋、刻苦,创作功底扎实,不少歌词(包括唱词)作品在市文化馆等报刊发表。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老友的跨年之约,责无旁贷。今天重读他的词作,别有一番感受涌上心头。
歌词是诗歌的一种,入乐的叫歌,不入乐的叫诗(或词)。简言之:歌词是能唱的诗。歌词是歌曲艺术感染力的根和魂。歌词一般是配合曲子旋律一同出现的,歌词是歌曲的本意所在。
拜读曹学海先生的歌词作品,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时代感
时代感指的是一个时代所特有的氛围、特征以及人们共同体验和感受的综合体现。请看《唱不尽咱农村好风光》:
山清(那个)水秀歌声扬,
唱不尽咱农村好风光。
五谷丰登金灿灿,
白棉如山银晃晃。
鹅鸭成群河中游,
鸡兔欢闹饲养场。
三中全会把路引,
农村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山清(那个)水秀歌声扬,
唱不尽咱农村好风光。
金秋播下万颗籽,
牛羊成群膘肥壮。
机械喷灌好似雨露洒,
铁牛耕种掀热浪,
党的政策金光照,
农村一派繁荣的景象。
山清(那个)水秀歌声扬,
唱不尽咱农村好风光。
社队企业像春笋,
多种经营路宽广。
集市贸易花又开,
男女老少喜洋洋。
解放思想闯新路,
咱农民迈开大步向前方!
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个“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主题是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唱不尽咱农村好风光》是一首歌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面貌及活力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作者通过在农村采访,亲眼看到处处充满蓬勃的生机,亲身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发自心底的喜悦,深切体会到了祖国大地日新月异的活力……。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真是一个把人们的梦想变成现实的好时代!”
歌词中,作者用鲜活的语言,生动表达了那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氛围的感知和体验。
歌词《前进,勤劳的八亿中国农民》,作者写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狂风暴雨已经过去,风和日丽已经来临”,说明新时期、新时代到来了。
1979年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召开前夕,徐州市文化局组织全市音乐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歌曲作品,经过反复讨论、修改,从中选择了 20余首编辑成歌集《浪花啊,浪花》,内中就收入了由曹学海作词、孔庆泉作曲的《唱不尽咱农村好风光》,并于 1979年 11月印行,为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4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歌词《唱不尽咱农村好风光》《前进,勤劳的八亿中国农民》等是不可磨灭的时代烙印。
第二、带入感(代入感)
“带入感”强调的是将人或事带入另一个场景或情境中,而“代入感”则强调的是将人或事的情感、立场或观点代入自己的情感、立场或观点中,所以“带入感”和“代入感”都是正确的表达。请看《怀念台湾小朋友》:
我站在大海边,
眺望祖国的宝岛台湾。
胸中卷起万丈波涛,
热泪一串串。
台湾小朋友,
我们血脉连,
爷爷奶奶分离苦,
爸爸妈妈眼望穿。
两岸并不远呀,
海峡也不宽。
分离的日子要结束啊,
红星快快照台湾!
我站在大海边,
眺望祖国的宝岛台湾。
胸中燃起万丈怒火,
握紧小铁拳。
台湾小朋友,
我们心相连。
鸿雁不能传书信,
海峡没有往来的船。
精神上痛苦呀,
感情上熬煎。
分离的日子快结束啊,
红星高高照台湾!
歌词《怀念台湾小朋友》写于1977年,曹学海时年20岁。由作曲家陈从林谱曲,发表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少儿演唱材料》1977年第二期。
歌词采用第一人称写法,“切口小”,带入感强烈,使读者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和连接感。这种艺术真实感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在故事中,产生共鸣。歌词情真意切,催人泪下,抒发了全国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心声。
第三、韵律感
韵律感是指一系列声音或视觉元素按照一定的节奏和规律组合所产生的和谐、匀称、有起伏变化的感觉。它原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后来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
音韵不论对作诗、填词、作曲都是必不可少的学问,合辙押韵是从声韵方面来增强艺术效果的一种手段。
在歌词写作特别是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歌词增强音乐感、节奏感,呈现韵律美。
在中国传统戏曲和曲艺中,有“十三道大辙”的说法。
十三辙是一种重要的押韵规则。歌词创作也要遵循押韵规则。十三辙的名目是发花、坡梭、乜斜(miēxie)、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
曹学海先生的歌词作品,在平仄、对偶和合辙押韵等方面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精妙。例如:《唱不尽咱农村好风光》用的是“江阳”辙;《怀念台湾小朋友》用的是“言前”辙;《前进,勤劳的八亿中国农民》用的是“人辰”辙。
这里特别强调一下曹学海先生在《唱不尽咱农村好风光》歌词中使用的江阳辙。江阳辙的韵母包括ang、iang、uang等,这些音节在发音时口腔开合度较大,声音洪亮,易于传播和共鸣,使得声音更加清晰可闻。此外,江阳辙的音韵优美,富有音乐美感,能够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这正是歌曲《唱不尽咱农村好风光》能够广泛流传的深意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2025年1月5日
作者简介:
费坚真,词作家。现任黄淮网副总编辑,曾任徐州矿务集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副处级),高级政工师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