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先辞班主任,后辞教职,这位老师为何在“六一”前夕去意决绝?》的文章,引发了公众(尤其是老师)的强烈共鸣。
辞职的是河南省驻马店西平县的一位小学老师。她把学生在校默写古诗的成绩和照片发到了家长群里,引发了部分家长的不满。老师在信中说,“……家长早上声称要我去登门道歉,如若不然就把我告到西平县教体局。我很惶恐,深感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不能胜任四年级班主任的工作,故申请辞去。”在信的最后,这位老师又进一步表示,自己已经心生魔障,不适合再在校园里和孩子们在一起。
家校沟通合作的重要性毋庸多言。但令人遗憾的是,囿于诸多因素,现实中的家校关系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家长和老师相互“较量”的现象,让人感慨为何“家长和教师之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小学班主任被逼辞职,更令人徒生家长和老师相煎何太急之喟叹。
实事求是地说,老师在家长群里发布学习成绩之类的信息,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老师之所以这样做,除了向家长通报情况之外,也寓含着刺激家长督促孩子学习的意思。但是,微信群毕竟是“公共场所”,公开通报极易带来负面影响。
家长对此则抱着矛盾心态:一方面渴盼得知孩子的真实状况,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的“短板”被曝光,让自己老脸无光。如果老师发布信息时不具体到每个孩子的成绩,只提供模糊的分数档次,家长还不至于反应太大。可是,有些老师为了更好地“奖励”先进或“督促”后进,喜欢随手拍照同步上传。孩子出彩,家长当然乐滋滋;孩子没受到表扬,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家长难免会“羡慕嫉妒恨”;如果孩子因为做错事或没完成作业等被“示众”,家长的心情更是可想而知。孩子在学校被批评,回家之后,轻则一顿夹枪带棒的数落,重则一场暴风骤雨乃至“混合双打”,这样的“教育”效果,老师可曾想到过?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艺术,不能凭借一句“我是为了学生好”就可以随意而为。希望学生努力学习取得佳绩,这是教师应尽之责,但必须以“尊重”作为前提。尤其是“班级发布”,更应谨慎。对于相对比较敏感的信息,可以考虑通过点对点的方式发送给家长。这样不仅可以保护隐私,还能避免家长们在群里议论比较,更有效地维护孩子和家长的自尊。
老师的工作方式固然需要改进,家长则更应该理解尊重老师。退一步讲,即便完全不认可老师的教育行为,也可以尽量先沟通交流,情况确实严重的则不妨通过正当程序申述。些许小事,动辄上纲上线、以告到教体局相威胁,未免忒不近人情,令老师们为之心寒。
小学老师被逼愤而辞职,虽然只是个例,但家长和老师互怼乃至发生肢体冲突,却时有听闻。家校关系相处到如此地步,令人痛心。作为一个有15年教龄“负责任”的教师,被逼愤而辞职,让人可惜,但要缓解紧张的家校关系,却绝不是惋惜或者情绪化的发泄所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