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评论:校训的认同感不在字面而在践行

 近日,各大高校陆续迎来新生报到。有媒体报道,学子们最先注意到的,往往是校园里刻在石碑上的校训。记者选取北京市内54所大学的校训进行统计发现,“勤奋”与“创新”两词出现率最高,均为20%。

  校训作为一个学校的历史见证和精神传承,不仅是一种朗朗上口的文字,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象征,是一种区分高校差异或者用来表明学校品位的文化符号。因此,校训得到了国内外高校普遍的重视,将其作为了解学校的一个有意义的窗口。

  校训同质化的背后,是人才培养目标个性和特点的缺失。生搬硬套、跟风从众地使用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字眼,固然不会出什么差错,却难以得到学子们的理解和认同。许多大学生认为校训只是学校的“应景之作”,对于他们个人而言“很空”、“没多大实际意义”、“不能深入人心”。校训的目标是“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现实情况却令人担忧。

  不论是迎合权力意志的“领导说了算”,还是“跟着潮流走”的跟风从众,抑或“东施效颦”,部分校训由于没有体现学校办学历史和文化特色,没有充分吸纳多方意见,最终落入“假、大、空”的形式主义窠臼,对师生没有普遍的、长期的、强烈的行为感召力和约束力,增加了校训和师生的距离感和隔阂感。

不同的高校在历史沿革、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学风校风等方面都具有差异性。因此,我们不能将一些雷同词汇塞进校训之中,之后再让它们开始一段共同的命运,接受相似的对待,规训出相似的反应来;而是要将“差异化视角”融入办学者和教育者的价值观念,充分挖掘自身的办学传统和文化内涵,提高校训的社会基础。

 

  一个经典的校训,绝不是想像和复制而来,而是从历史记忆和校园文化中提炼、创造而来。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正是有了朱自清、徐銤等爱国人士的背后故事,才更加厚重有力。如果学生在传道授业的老师们身上都感受不到校训的力量,校训如何赢得他们的喜爱和认同?倘若在办学者和教育者身上都不能体现校训的价值追求和文化信仰,学生又如何“相信并且做到”?从这个角度上说,校训不能停留在“听上去很美好”,而是要提高使用价值,真正地发挥作用、赢得尊重。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14-08-27/37724.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