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家外专局公布的2016年度地方高校“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立项名单中,苏州大学“光功能纳米材料创新引智基地”上榜,列全国15所入围高校之首。
这个会聚了30余位材料科学领域顶级专家学者的项目,为苏州跻身国家级纳米科技产业基地再次引智献力。
“十二五”时期,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苏州大学在人才队伍方面投入巨资,先后引进包括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等各类优秀人才800余名,组建了生物医药、光网络与通信、先进机器人技术等近30个创新团队。仔细研究这些“大师”的学科背景,可以发现,他们的研发着力点都是苏州乃至长三角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发展急需。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述汤加盟该校后,其所在的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累计获得国家地方各级各类平台、科研项目264项,两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一项科研成果入选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3年,以该研究院为基础组建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全国首批“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三年间,中心已成功转化应用成果10余项,培育纳米科技企业18家,服务地方纳米企业200余家,为苏州市纳米产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高端人才的加速集聚,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按下“快捷键”。这5年来,苏州大学科研项目快速增长、科研产出成果丰硕,国家自然基金获批数连续三年进入全国高校20强。在高校创新链与区域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中,苏州大学又呼应提出“创新在苏大、创业在苏州”的人才共享理念,实施“顶天立地”的科技发展战略,鼓励高端人才直接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为此,学校将研究院搬到地方,先后派出57位“科技镇长团”骨干负责校地科技对接,500余位教师进企业承担近千项横向科研项目,让科研创新与区域产业服务全面结合。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精准医学、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学校先后组建了近20个创新团队和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了两家“上市”公司,以一流的科研成果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2011年,乘融合发展之东风,苏州大学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成立“东吴智库”,充分发挥智库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智囊团”作用。围绕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先后提出的几十篇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苏大方案”,成为了各级政府决策的重要参照。
孕育于苏州这片热土,苏州大学还将学校的学科专业、人才科研与城市共生共融。过去5年,学校适时调整本科专业设置与布局,新增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17个本科专业,强化专业的社会服务职能。目前,苏州大学正与苏州市政府全面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启动以高端人才会聚为核心的“十大工程”,全面促进学校人才、科研、智力等创新资源与苏州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求深度融合,打造校地融合发展共同体。
“学校紧密追踪国际科技前沿、着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精准服务国家和区域建设,并把这些理念和成果全程融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在追求一流中坚守育人为本的大学之道。”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说。
数据链接
近年来苏州大学在各大权威大学排行榜上的表现无疑是当仁不让的:2015年跻身《QS 亚洲大学排行榜》200强;2016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行榜,位列国内高校第15位;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等7个学科进入全球学科排名(ESI)前1%行列,入选数位居省属“211工程”高校首位……(记者 袁艺 通讯员 姚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