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敬老人倾尽一生的积蓄,23年里帮助家乡260名贫困学子从沿海小渔村走进高等学府
从1978年开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敬每年都要从上海回到家乡——江苏连云港赣榆区宋庄镇,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当地贫困学生读书。在他的帮扶下,到1986年,这里终于走出了第一个大学生。1993年,方敬在家乡宋庄中学正式设立了以自己恩师名字命名的“景清奖学基金”。23年过去了,如今已85岁的方敬倾尽自己200余万的积蓄,资助了家乡260余名寒门学子从沿海的小渔村,走进全国的高等学府。
他退休后离开上海
回到苏北渔村老家
连云港赣榆区宋庄镇原镇政府旁,有一座名叫“景清书苑”的平房小院,当地的书法爱好者和学生都以进入小院、跟着小院的主人学习为荣。小院的主人名叫方敬,是上海的知名教授和海派的书法名家,今年已经85岁高龄。
小院不大,只有两间平房,一间卧室,一间客厅。客厅几乎被书桌和书柜占满了,方敬就在这里带学生写字。
这个院子,是方敬1998年盖的。那年,方敬退休六七年,住在上海的他,做出了一个让家人无法理解的决定——回到父辈出生的地方。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资助更多贫寒学子。
方敬的生活谈不上富裕,这辈子,他只是一名平凡的教书匠。1949年7月走上讲台,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所,一直教到退休。“讲课费不低,我就都存了起来。”老人说。这笔钱怎么用?方敬早有打算,那就是拿到农村去花,花到贫困学生身上。“这点钱在上海值不了什么,可是拿到农村就不一样了。”
不忍看到有才的寒门学子被埋没,老人从1993年做出捐资助学的决定,至今已连续捐了23年。前后加起来,资助总金额已经超过200万。
惜才又大方,曾资助一家三个孩子10多万
方敬的“景清奖学基金”,就设立在家乡的宋庄中学,基金以他的恩师胡景清的名字命名。23年里,共有260余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获得过资助。
方敬爱才,宋庄镇的人几乎都知道。镇上孟女士家有4个孩子,家庭困难,方敬把孟女士大女儿高中三年的生活费全包了下来。孩子高考前被查出来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填报志愿受限。“结果高考后,方老师帮我们联系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并且联系了一家医院,资助了一万块钱做手术,大学期间每年还资助三千元生活费。”孟女士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女儿毕业工作了两年,之后出国留学,现在已是芬兰一所大学的博士后。“女儿每次回家都要去方老师家看看,她记得方爷爷对她的好呢。”
讲到方敬对贫寒学子的帮助,镇上居民祁洪省也深有感触,他家有3个孩子读书,别人家孩子一个月要一千的生活费,到他这里,3个孩子也只能凑够一千。祁洪省说,自己没本事,但是孩子优秀,“不优秀方老应该也不会管,大丫头上大学的时候,方老一年给一万,4年给4万,3个孩子一共给了10多万。”到今年,他家最小的孩子也已经从苏州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孩子说了,他第一个月的工资要给方老师,如果方老师不要,就放到他的景清奖学基金里。”
在宋庄中学副校长王修波眼中,方敬的举动除了让他敬佩,更多的是感动,“老人几年前患癌,回上海住院治疗十几次了,在病痛的折磨下,他依然想着这些学生。”
老人说,老师对他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很多人都劝方敬留些钱养老,其实,这个问题他也曾想过。
2011年的时候,老人手上还剩下10万块钱,他当时打算不再资助学生了,谁知碰到两个特别优秀的贫困学生,又用掉了5万。没过多久,他自己还查出癌症。“这麻烦了吧,结果被学生知道了,60年代的学生都来看我,所以现在我每次去上海住院治疗,都得保密。”5年多的时间,老人住院十多次,每次身体稍微恢复一些,就回到“景清书苑”。因为这里有他牵挂着的学生,他放不下,也不想放。
为什么要倾其所有去资助贫寒学子?方敬说,这与他受到的教育有关。当年读书时,一家人在上海,生活很艰苦,中午没有地方吃饭,饿得狠了,就喝个水饱。“我的班主任胡景清老师得知后,每到中午就叫我陪他去吃饭,一吃就是高中三年,他说自己一个人吃饭闷得慌,其实是怕我发育的时候挨饿伤身。”
方敬读高中时,为办学校,一位校长拿出了自己家的400亩地,一位女校长拿出了自己陪嫁的200两黄金,而胡景清先生更是倾其所有——哪怕是拿出他自己的布衣、布鞋,只要学生有困难,他都不遗余力地帮助。“这就是我受到的教育,你们说我老师对我的影响挺大的,其实他对我的影响不是挺大,而是一辈子的。”方敬说。
如今,仅宋庄镇的任庄村——一个1400人的小村庄,在方敬的资助下,出了140多位大学生,其中还有博士2名。老人笑笑:“你说我这点钱花得值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