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扬州老师已向学生讲清

 近日,网传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昨日上午,记者从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了解到,这封函确由该司所发,目前2017年春季教材已全面落实。扬州历史教学界情况如何?昨天,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

【网传求证】

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近日,网络上流传一份《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其署名为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文件表示,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

文件中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昨日上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确认此事。工作人员表示,两个月前已要求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目前已全面完成修改,2017年春季全国中小学生地方课程教材将全面落实。

为落实中央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部组织历史专家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教材修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教材修改要求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要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凸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

【学界释疑】

“十四年抗战”起于“九一八”

为什么会有“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两种说法?

根据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提供的解释,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十四年抗战是包含从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两种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已经约定俗成。其实质内容没有矛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的主张,在不同的阶段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近年来,大陆史学界认为,抗日战争的开端问题,关系到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关系到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南京国民政府作用的评价,关系到对“九一八事变”历史地位的认识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分歧。因而全面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深入地客观地全面研究抗日战争是有意义的。正是基于此,应该确立“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扬州学校】

早已向学生明确“十四年抗战”

“最高教育主管部门正式确认这个问题,是很有意义的。”昨天,扬州市教科院中学历史教研室杨志才老师表示,历史教育界一直很关注这个问题,这次教育部的做法是非常进步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扬州小学没有历史学科,初中历史学科采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高中历史学科采用的是人民版教材。

竹西中学副校长、历史教师董亮为本报记者查阅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八年级历史教材。其中,确实有“八年抗战”的字眼。其中提及,“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强大攻势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

不过,董亮表示,其实历史教学界对此问题都有所认识,很多历史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时都会把“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的关系讲清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八年级历史教材中,实际上也明确提及:

“1931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东北三千万同胞沦陷在日寇铁蹄之下。此后,日本侵略者不断在中国华北、华东等地制造事端,扩张势力,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全国各界群众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怒潮,中国进入艰难的局部抗战时期。”

“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中国共产党号召团结一致,共御外侮。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并肩抗战。全国人民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到民族解放的洪流之中,经过全民族八年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第一次取得近代以来民族解放真正的完全胜利。”

昨天,江苏省历史学科特级教师、扬州中学历史教师王雄介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大家对“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认识是很清楚的,在教学中也明确讲清了这个概念。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17-01-12/381914.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