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悠悠一座潘安湖,绵绵不断家乡情

徐州市贾汪区文联主席祝培良讲述自己的从艺之路
马志亚 周建平
 
 

  扫码观看相关内容

 

 

  1978年的我

  十一岁,干瘪黑瘦,少年不识愁滋味。最喜欢跟着小伙伴,在徐州韩桥矿区里闪转腾挪,黑色煤堆,不仅染黑了头发和皮肤,也装点了我彩色的童年。

  2018年的我

  担任徐州贾汪区文联主席,如今已在文联工作了近10年时间。如果说,儿时的贾汪因百年煤城的身份,如同默片电影,只有单调的黑白底色。那么,现在的贾汪就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当年的矿区孩子,如今最幸福的事,就是在潘安湖畔用书画、摄影、篆刻,记录下家乡的每一点滴变化。

  采访时间

  2018年11月14日

  采访地点

  徐州贾汪区文联、贾汪潘安湖畔

  本期人物

  祝培良,别署培粮,师承王冰石、韩天衡和马奉信先生。1967年6月6日生于徐州。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印社副社长,徐州西楚印社社长,徐州市书协副主席,徐州市贾汪区文联主席,徐州大洞山书画院院长。

  2006年8月,篆刻作品在江苏省第三届青年篆刻展获最高奖;2006年10月篆刻作品在江苏省第四届青年书法篆刻展获最高奖;2006年12月篆刻作品入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2006年12月被江苏省文联授予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称号。2008年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千人千作展、全国“60印象”篆刻提名展,徐州市书画传媒大奖创作奖。1990年至2011年书法篆刻作品入编《共和国书法大系篆刻卷》《中国历代名家书法大辞典》《中国篆刻大辞典》《江苏青年印人十八家》《当代书法篆刻大观》等三十余部大型作品集和辞典。

  本期采写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马志亚 周建平

  祝培良出生于书香世家。他的曾祖父是清代翰林,给人写碑刻,外曾祖父是收藏家,爷爷、奶奶都是大学毕业,母亲是老师,父亲是工程师。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对艺术有着浓厚兴趣。同时,祝培良又是一名老贾汪,对家乡的眷恋深深刻在了他的骨子里。贾汪很小,却在很短时间里,经历了从百年煤城到生态新城的沧桑变化,祝培良觉得自己就像这座小城,不追求喧嚣,只在默默的历史变迁中留下一份厚重,恰如贾汪那座浩渺的潘安湖,包容沉稳、恬淡怡然。“我的从艺之路,始终贴着家乡的泥土、呼吸着家乡的空气,也展示着家乡勃勃生命力。”

  “我是矿区的孩子,但童年却不只是黑白色”

  老贾汪并不大。我小时候长大的地方,就在韩桥煤矿附近。实际上韩桥煤矿旧址占地约11平方公里,其前身为贾汪煤矿,自1880年开采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素有徐州“母矿”之称。八十年代,韩桥煤矿年产煤近百万吨,一列列运煤车日夜鸣笛将此地的优质能源运往大江南北,在共和国的成长壮大进程中奉献了火热的青春!虽然用现在的眼光看,儿时矿区的环境可称得上“恶劣”,但是那里给我留下的却不是黑白色,而是给了我一个彩色的童年。

  那时候,矿区的教育基础还是很好的,有职工子弟学校,有团结小学,有新新小学,有市十一中(即贾汪中学),有徐州矿务局第二中学(即徐州第七中学)。我的妈妈是一位小学老师,我先后在新新小学、二十一中上学。那时候,购买商品要有票,粮票、布票、油票、棉票……五花八门。矿区生活也很时髦,当时流行喇叭裤,大裤脚大到夸张的程度,青年男女最喜欢“拉丝头”、“爆炸头”。

  “我的从艺之路很艰辛,一如家乡的漫漫求索”

  我虽然出生在书香世家,但我的从艺之路并不顺利。1986年,我走上了工作岗位,第一份工作是在当地耐火厂的加工车间,负责切割和研磨。高分贝的机器摩擦声以致到现在我仍有耳鸣的后遗症。

  那时候我学会了苦中作乐。我把车间更衣室取名为“苦乐斋”,每天闲暇时,就在旧报纸上写大字,到了深夜,我又会临刻五方古印。夜深人静时,刻刀在石头上发出的“刺啦刺啦”的声音,我的很多工友,一直以为我是在梦中磨牙。

  在耐火厂干了7年时间,我被调到了水泥厂。1988年,也就是改革开放后的第十年,我通过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上学的机会,认识了当时授课的王冰石老师,后来也顺利拜到他的门下。

  我对篆刻的兴趣源自两个原因,一是我天生色弱,无法在书画方面找到突破,二是1986年时,我参加了上海著名篆刻家韩天衡老师的篆刻班课程。我是惟一的外地生,韩老师迁就我,特地用了普通话讲课。韩老师的一句“艰辛是艺术的温床”,至今仍然是我坚守的理由。在韩老师的帮助鼓励下,我的艺术水平也快速提高。1992年,我就成为徐州地区仅有的几位中国书协会员之一。

  “艰辛是艺术的温床”这句话,对我的家乡也同样适用。在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矿区像一片灰色树叶,孤单地点缀在徐州北部。1994年贾汪实行了区划改革,把原属于铜山县的大泉乡、青山泉乡、大吴乡、汴塘乡、耿集乡、塔山乡、江庄乡共七个乡统一管辖成立贾汪区。到了2001年,“7·22矿难”宣布了老矿区以挖煤为业的命运彻底终结,贾汪区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开启非凡壮举。

  “我的家乡迎来蝶变

  贾汪是真的旺了”

  百年煤炭开采给贾汪带来过辉煌,也留下了沉重“生态包袱”。有数据统计过,徐州市采煤塌陷地,超过三成在贾汪,2011年,贾汪被列为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就是在贾汪被列为资源枯竭城市的那一年,徐州面积最大塌陷地的潘安湖开始了整治。采煤沉陷区治理,使得潘安湖成为全国的治理典范,一湖碧水、鸥鸟翩翩,展现迷人的风光。如今,我们站在这偌大的潘安湖畔,怎能不慨叹当年又黑又破的煤矿塌陷区竟然发生了这么大的蝶变!如今,潘安湖畔吸引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落地生根,并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徐州科教创新区,打造高端人才、高端产业集聚地。

  贾汪还修复了水生态,真的变成了泉城。贾汪因“汪”得名,有大小泉眼100余对,带“泉”字的地名多达30余个。贾汪旺了,还带来了文化的兴旺。我在贾汪区文联主席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多年,也见证了贾汪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现在,以马庄代表的“文化贾汪”正在慢慢打响品牌。现在的贾汪文联旗下,已经发展到了12个协会,舞协、摄协、美协、书协、书协、民间艺术协会等,每个协会都独当一面,有着丰富的活动和特色。

  作为贾汪人,我倍感自豪的是,在2017年12月12日下午,习总书记来到贾汪区视察,称赞说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而在潘安湖神农码头,一块石碑上则刻着习总书记视察后提出的重要论断:“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啊,贾汪华丽转身的伟大实践,潘安湖远山青黛的巧夺天工,不也正是徐州大地、江苏大地在改革开放中的生动写照和美丽缩影?

  “悠悠一座潘安湖,绵绵不断家乡情。”对我个人来说,我希望自己从艺之路上所做的一切,都能跟贾汪的每一点滴变化联系在一起,能用自己的工作和创作,在美丽的潘安湖畔为家乡记录下一个个瞬间,这也是我从当年那个矿区孩子开始,对自己的家乡,一辈子都诉不完的情话。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18-11-26/430876.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徐州  贾汪  家乡  篆刻  贾汪区  文联  老师  潘安湖
现在  湖畔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