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大运河文化带:徐州的价值非同一般

——访大运河研究专家、扬州大学兼职教授姜师立

 

姜师立教授讲课中。
 

◎本报全媒体记者 黄启源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

近日,记者专访扬州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原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副主任、大运河研究专家、扬州大学兼职教授姜师立。姜教授认为,虽然徐州没有遗产点列入大运河世界遗产,但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保护和利用工作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徐州段建设依然大有可为。

“大运河遗产中不可能没有徐州”

2006年沿运城市启动大运河申遗工作开始,徐州是最早的18个“元老级”运河城市之一;2007年国家文物局确定由扬州来牵头大运河申遗时,徐州是参与城市;2008年成立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时,徐州是联盟成员。在2011年公布大运河遗产预备名单时,大运河徐州段和窑湾古镇都是申报遗产点;但由于大运河申遗采取的是片段申遗,整体保护的原则,成熟的遗产点才能列入,因此到了2013年年初,确定最终申遗的遗产点时,大运河徐州段和窑湾古镇未能列入。

姜师立说,从文物保护规则来讲,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等文物是不提倡复建的,即便是被不可抗力毁掉了,遗迹可以保存,但除非十分必要,一般不再恢复重建,重建的文物就不真实了。现在的窑湾古镇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或许能作为一个不错的旅游景区,但由于现代气息太浓,缺失了古镇原有的历史遗存,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这或许是其未能入选世界遗产的主要原因。

国外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运河都是全线或整段申报,而中国大运河选取了片段申报的策略,在参加大运河申遗的35座城市中,只有27座城市有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另一方面,大运河遗产的保护是整体,拿去申遗的点都是能够代表运河遗产价值,真实性完整性较强的,对一些具有遗产价值,但保护工作暂时不到位的,可以在保护管理工作达到要求后再作为扩展项目补充列入。姜师立表示,运河徐州段有200多公里的河道,从遗产价值上来看,还是很有价值的,虽然遗产点徐州没有列入,但这并不会否定徐州运河遗产的价值。徐州运河沿线留下了很多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都是运河文化的代表,它们在运河文化中同样重要。世界文化遗产中还有一个扩展项目制,作为中国运河关键性的节点地区,徐州虽然此次没有入选,但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改善和努力,等到保护工作做到位了,仍然有机会扩展为世界文化遗产。“尽管徐州错失了申报名单,但是从文化遗产价值的角度看,徐州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一个重要节点。无论是徐州借黄行运的部分,还是窑湾古镇在大运河的发展史上都有它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物价值,大运河遗产中不可能没有徐州。”

“联”字上下功夫让“运河学”利国惠民

当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将大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指示精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运河沿线各省市的热门话题。

在未来大运河(包括徐州段)的保护和利用上,姜师立教授认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关键在“带”。大运河是因为漕运而形成的共有文化长廊,经济文化建设都要作为“带状”去思考,无论保护和利用都要作为一个整体推进。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就是让沿线城市形成统领协调格局,共同发力,打破一亩三分地,促进更大范围的融合和交流。  

姜师立说,在保护上要体现联动,形成保护管理联动机制。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借鉴申遗过程中形成的协调联动机制,推动运河沿线城市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联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协调机制和分工体系。在适当时机,可参照对长江、黄河、淮河等河流的管理模式,设立一体化的运河专职管理机构,做到职权责统一;联动制订高起点规划。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时要高起点定位,整体上考虑。注重区域合作。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就是让大家共同发力,沿线35个城市要形成区域合作、城市间合作,互联互通,借鉴支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不同功能的运河文化廊道或文化产业园区,避免同质化的竞争。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作为活态遗产,既要遵循文物保护的原则,又要考虑其活态的特征,合理利用。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妥善处理好保护利用的关系、遗产管理与水利航运管理的关系、文化功能与航运功能的关系,协调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可以从国家层面制定《大运河保护条例》。  

目前,全社会都知道大运河,但大运河究竟是哪条河,有多长,沿用多久,申遗成功的究竟是哪条河,是中国大运河,还是京杭大运河,别说普通百姓,就是文化界、新闻界也说不清,在媒体上经常出现错误,说京杭大运河有2000多年历史,说中国大运河有1700多公里,这都是不对的。

姜师立告诉记者,在传承上要体现联手,联手挖掘运河文化价值。目前运河沿线地区对大运河文化价值的挖掘还停留在不同的城市研究各自的运河文化,出一批本地河段的论文等研究成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提出,就是要求我们整体研究中国大运河,朝着建立“运河学”的方向努力。大运河本身是鲜活的,它涉及文物、遗产、历史、景观、艺术、文学、建筑、规划、管理、考古、经济等众多领域,“运河学”就是要对大运河文化作出进一步的挖掘和提炼,促进公众对大运河价值的认知;联手打造运河文化传播平台。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仍需发挥文化传播平台的作用,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开发基金等平台,推进运河城市的文化、经济交流,助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动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力量共同协作的机制,聚合大运河沿线的文化元素,在大运河沿线城市共建运河文化圈,从而形成一个推动运河文化、主题文化、创意产业的长效机制,联手挖掘运河文化价值;联手推出文化项目。借助大运河申遗成功,各沿线城市要联手推出一批文化项目、出版项目、产业项目来振兴运河文化,发展运河经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一定要有沿线城市间的合作,形成合力。通过加强对现存运河遗产资源的摸底调查、发掘研究,让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呈现在世人面前,唤醒全民族对大运河遗产的保护意识,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文化动力。将运河非遗与物质遗产深度融合。利用大运河这一世界级的文化遗产,通过活化运河历史文化,输出文化产品,讲好运河故事,宣传中华优秀文化,让世人感知到中华文明的渊源博大。  

让大运河文化成为“文化自信”的活态标本

在大运河的利用上,联合打造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姜师立教授指出,目前大运河旅游的深度开发不够,未能形成叫得响的旅游品牌。需要打破行政区划,整体规划大运河旅游,推动沿线城市联合打造运河旅游品牌,将岸上的景点通过水路串连起来,形成联动效应。当然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其他的研究项目、宣传推广项目、公众参与项目、教育项目、展示项目也需要运河沿线城市的联合打造;联合发展运河文化产业。

姜师立说,大运河沿线城市应在保持大运河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将运河遗产和资源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产品,打造运河文化产业带,让民众既能感受到运河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品质,又能将其依然存在的实用价值融入现实生活,从而造福民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是要用文化来带动运河城市带构建,带动运河经济带构建,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利用,利用大运河的交通动脉和文化廊道的功能,整合运河资源,发展高端产业,打造运河经济增长带。通过运河文化的建设推动运河经济的发展,将大运河文化融入经济建设中,同时又通过运河经济的大发展,推进运河文化的大繁荣,实现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促进,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19-05-06/435339.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