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6G产业生态加速构建,江苏如何抢占未来通信技术制高点?
4月10日至12日,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原全球6G技术大会)将在南京上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开幕。本次大会以 “共筑创新 同享未来” 为主题,届时,全球6G领域的思想巨擘、技术先锋以及产业领军人物将再度聚首金陵,一同为6G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生态的发展蓝图出谋划策。
2025年作为6G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是6G标准制定元年,全球统一标准的推进将在此期间迈出重要步伐。本届大会将以“推动全球6G标准共识的形成”为切入点,进一步迈向全行业的协同共创,实现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创造。同时,大会更名为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将关注焦点投向未来产业生态,致力于推动创新策源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探寻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路径。
南京领跑6G赛道,打造产业生态高地
在刚刚结束的2025全国两会上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里,“6G” 首次被写入其中。习近平总书记于今年3月5日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江苏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大会举办地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紫金山实验室,省、市、地三级正全力构建起6G技术创新到产业培育的完整链条。
作为连续多年举办全球6G技术大会的城市,南京在6G技术发展领域始终走在前列。近年来,南京市大力支持紫金山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开展6G技术研发工作,为6G技术创新营造了优良的科研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通过举办全球6G技术大会等国际会议,吸引了全球顶尖专家学者和企业汇聚南京,共同探讨6G技术发展趋势,有力推动了6G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3月30日发布的《中国新赛道体系发展报告2025》指出,南京在未来网络赛道“领跑全国”。未来网络作为南京布局最早的战略性产业,已形成超200亿元规模集群,重点锚定6G通信、网络安全、光通信三大主攻方向:依托紫金山实验室这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效应显著,既诞生了网络安全国家队“赛宁信息”、云安全领军企业“亚信安全”,也培育出光通信芯片黑马“美辰微电子”、工业互联网安全新锐“致网科技”,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落地”的完整生态闭环。
紫金山实验室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构成部分,在6G技术研发领域勇挑重担。实验室现已建立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初步建成了6G端到端实验平台,创造了6G太赫兹实时无线传输10余项“世界第一”,并将6G技术创新性地应用于5G系统,实现频谱效率提升10倍以上,极大增强了5G应用的可靠性和适用性。此外,实验室在6G空口技术、无线传输技术、新型网络演进以及无蜂窝通信系统等方面均取得重要突破,为6G技术的发展筑牢了坚实基础。
3月30日,紫金山实验室6G领域概念验证中心揭牌成立,旨在支撑6G六大场景技术验证,对接应用需求,促进6G技术提前落地。目前,中心已建成一个总控指挥中心和太湖超远距离渔业资源保护、上秦淮超大容量城乡综合治理、无线谷超低时延智能网联交通、浦口超广覆盖低空经济、天文台城市覆盖等5个试验场。
紫金山实验室持续探索6G在不同行业、应用场景的表现。其中,低空经济应用方面,6G技术已初显强大效能。科研人员运用6G无蜂窝通信技术,在云南怒江开展了“一塔一城”低空通信方案的外场试验。依托当地城市至高点,一塔建成,即可覆盖整座城市。试验中,无人机完成了短航线飞行、编队飞行与森林防火巡检等多个任务,最大通信距离超过40公里,依然可实现高清视频回传,打通了低空通信“最后一公里”。
4月2日,由全国高校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以下简称“信息通信分中心”)与紫金山实验室联合建设的6G概念验证试飞场正在进行多项前沿技术验证。试飞场上,一架模拟“入侵”的四旋轴无人机在外场上空500米盘旋,周边部署的16台毫米波射频单元立刻识别,将感知的相关信息传回后台,随后24小时值守的场巡无人机、拦截无人机相继发出警告,直至驱离。
6G概念验证试飞场主要面向紫金山实验室、高校团队等,围绕6G通信感知一体化、通信智能一体化、泛在接入、大规模连接、超低时延高可靠通信、沉浸式通信等6G六大应用场景进行技术概念验证测试,提供实际的数据和支持,加速成果转化。近期,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一批概念验证项目正在该试验场进行技术验证。
把握发展机遇,南京已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开展重大科技任务攻关。比如,在去年全球6G技术大会开幕式上,江宁开发区发布了紫金山科技城加速培育以6G技术引领未来产业行动计划。计划锚定3+x重点领域,实施6项紫金工程,出台10条紫金政策,开展2个紫金招募。
此外,南京还联合紫金山实验室共同探索“团队控股”“拨投结合”模式,设立“社会服务型教师”职称,扩大职务科技成果的长期使用权赋予范围,多渠道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产学研共同携手,大会亮点纷呈
4月10日至12日,南京这座6G领跑城市,将迎来一场全球技术交流盛会。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将汇聚来自全球的顶尖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与科技企业,共同呈现一场思想与技术的高峰盛会。会议期间,海内外专家学者将就6G技术前沿与产业发展趋势展开深入交流,分享前瞻洞见,展示最新科研成果与概念验证,呈现全球创新生态体系的最新探索。
大会现场将邀请众多国际顶级专家带来精彩演讲,涵盖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场景的多个维度,赋予与会者多视角的学术启发与产业洞察。IEEE ComSoc主席Robert Schober、美国工程院院士Khaled Ben Letaief、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教授Sherman Shen、阿联酋哈里发大学教授Mérouane Debbah等将亲临现场;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芬兰奥卢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希腊美国学院、新加坡技术与设计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等机构的权威学者也将参与其中,为大会注入全球前沿智慧。
此外,3GPP工作组主席将再次出席,聚焦6G标准牵引下的技术演进;欧盟Hexa-X-II项目、芬兰6G旗舰计划、日本XGMF、韩国6GForum等国际重点科研计划代表也将齐聚一堂,共同探讨6G未来图景。
国内方面,邬贺铨、尤肖虎、邬江兴、刘韵洁、尹浩、毛军发、王沙飞、崔铁军、王怀民、张平等多位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信创海河实验室主任龚克、清华大学教授牛志升、中国移动首席科学家王晓云、中国电信首席科学家毕奇、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易芝玲、中国联通科技创新部总经理马红兵等国内知名专家将悉数到场,围绕6G技术突破、未来产业生态构建等议题,分享他们的最新研究与思考成果。
本届大会还将围绕多个方向设立平行会议与成果展示,立体呈现6G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场景,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无线通感融合、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毫米波与太赫兹通信等领域。这些前沿技术致力于提升极致的连接能力,并着眼于突破传统边界,在“通感”“天地”“数实”的深度融合中构建6G的新图景。
全国高校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紫金山实验室、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中兴通讯、中信科移动、高通、小米、是德科技、国博电子、南京市交通集团、佳贤通信、鹏城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关村泛联院、东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国内外24家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将亮相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6G前沿成果展示,展示6G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创新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同时,为进一步激发青年科研力量的创新活力,大会延续“6G星辰”青年科学家展示平台,鼓励全球青年才俊积极分享他们在6G领域的前沿探索。通过搭建多学科、跨代际的交流场域,大会持续营造“敢想、敢研、敢试”的创新文化氛围,厚植6G未来发展的青春土壤。
探索6G未来,专家畅聊前瞻洞见
本届大会将通过一系列平行主题论坛、成果展览,全方位展现6G领域的技术创新,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无线通感融合、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毫米波与太赫兹通信等前沿技术。这些技术不仅着眼于通信网络高效性和可靠性的提升,更致力于探讨6G技术如何突破传统通信范畴与瓶颈,实现计算、感知、通信的深度融合。大会前夕,多个平行论坛嘉宾做客大会“6G洞见”访谈栏目,畅聊6G科研、产业生态新趋势。
“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平行论坛执行主席、中国移动首席专家刘光毅在接受“6G洞见”访谈栏目采访时表示,目前,多领域融合的趋势已经成为全球行业共识。6G不仅仅是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而是一个真正的移动信息网络。它将超越以往单一的通信功能,深入融合通信、感知、计算、AI、大数据、安全等多个技术领域,同时实现天地一体化。
刘光毅提出,6G网络架构研究的重点之一,便是如何拓展网络自身的能力,使其成为网络的原生服务,构建“X as a Service”新范式。通过“X as a Service”模式,运营商不仅提供通信管道,还能够基于平台化网络模式,为企业和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应用支持。这将是未来6G网络商业模式的重要演进方向。
例如,中国移动正与机器人、低空经济、XR等领域企业合作,探索6G如何优化AI智能体、无人机及新型终端,推动产业闭环发展。他表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行业加入6G的生态建设中,共同定义6G的未来形态。
“无线通感融合”平行会议执行主席、电子科技大学武刚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行业需求是通感融合技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他指出,通感技术在车联网、低空经济、工业场景中潜力巨大,但需构建可持续生态链,协调多方诉求。
武刚指出,过去,物联网中的感知功能仅限于将采集的数据进行传输,而如今,通感技术通过利用无线信号作为感知手段,实现了通信与感知的互惠融合。随着汽车雷达的普及应用,以及低空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为通感技术在城市生活中的多元化应用场景提供了重要支撑。比如,在工业场景中,港口物流等传统封闭作业空间对人员定位与物料追踪的需求长期存在。以往此类需求依赖独立部署的专用感知网络,而当前无线通信技术,尤其是蜂窝通信网络即可实现广域的感知功能。此外,在工厂内部署的AGV导航及新兴的自主机器人的路径规划等场景中,通感技术同样具备应用潜力。
“6G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平行论坛执行主席、华中科技大学葛晓虎教授对AI等先进技术如何赋能6G和可持续发展做了详细解读。他表示,AI在降低通信网络能耗和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AI通过资源调度、设备能效管理及物理层优化等层面,显著降低能耗。
葛晓虎表示,在5G-A向6G演进过程中,AI已广泛应用于绿色化、节能化和高效化目标,为未来网络的低碳发展提供可行路径。比如,AI结合大数据分析与强化学习,对基站的流量进行预测,并智能调节基站功率或动态关停低负载基站;在5G-A网络中,AI用于优化大规模MIMO系统,提升频谱利用率并增强信号覆盖;今年年初,中国电信等进行的无线AI新型调度技术现网试验表明,在不新增现网基站智算能力的情况下,应用轻量级AI模型即可实现波束级时频空多维资源的协同调度;此外,AI驱动的自优化网络(SON)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5G-A网络,以提高频谱、功率和负载等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
“软件与开源”平行论坛执行主席、北京邮电大学尹长川教授建议,让开源成为加速6G标准演进的重要驱动力。在6G的发展过程中,开源确实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6G的许多关键候选技术,如通感一体化通信(ISAC)、智能超表面(RIS)、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等,仍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开源可以促进全球科研机构、企业和开发者的协同创新,加速这些技术的成熟和标准化进程。
开源的行业类平台可以为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等垂直行业提供更具适配性的网络架构和服务接口,降低行业企业的技术门槛;另一方面,行业类平台的开源也可以为新技术的引入提供一个开放测试和验证环境,在推动技术研究、标准制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尹长川认为,在面向6G的开源化和软件化进程中,仍然有关键技术和产业挑战需要突破,包括全云化网络架构与智能化升级,从芯片到应用的全栈开源技术研究等。此外,当前底层算力的开源,目前还是6G开源体系里面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实现一个开源化和软件化的6G,还需要产业链各方,包括运营商、设备商、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营造生态,制定标准。
“6G产业生态”平行论坛的执行主席、中兴通讯副总裁段向阳认为,6G的愿景不再只是更高速率、更低时延,而是要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围绕真实的业务场景、产业需求和商业闭环来定义技术方向。
他提到,中兴一直在积极推动6G的跨行业探索。早在2018年,中兴就启动了6G相关的技术研究,并与多个行业伙伴展开合作。在今年巴塞罗那MWC展会上,中兴与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开展了具身智能机器人方向的6G技术研究;探索如何通过6G网络的高效连接、计算与云端智能协同,为机器人提供更强的感知能力和计算能力,助力其应用场景拓展。此外,中兴在6G的通感一体、天地一体化、端-边-云协同等技术方向上,也与多个行业伙伴展开联合研究。未来6G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网络能力的提升,更在于其如何赋能各行各业,实现跨行业融合。
“空天地一体化与数字低空”平行会议联合主席、希腊美国学院(ACG)副院长、Constantinos B. Papadias教授通过视频表示对参加此次大会充满期待。他认为,6G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拓展了各领域边界,还促进了通信、雷达、汽车、无人机等跨行业协作。这些技术融合源于机会与需求,如降低能耗、成本及实现广泛覆盖。他强调,研究要产生市场影响,需从一开始聚焦实际问题,应尽早开展实验验证,以提升技术成熟度、加速产业化,产学研早期合作能推动6G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创造商业价值。(杨易臻 蔡姝雯 张宣)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